(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大数据时代下,媒体作为后起之秀,跟随当代新媒体的发展,形成以传统媒体为主、新媒体报道为辅的报道形式,我国一些主流、顶尖媒体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新媒体报道形式。
早在2017年,央视一套国庆期间突出的特别节目《我的中国我的梦》就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实现大屏连接小屏。这里的大屏就是传统节目录制演播厅,小屏则是人的手机。央视邀请“一直播”助阵演播厅,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结合。节目采访对象那些为国争光的先进人物代表,以此献礼十九大。一直播播放时长近1700分钟,在线观看人数十几万人,点赞量阅读量几百万,受到当代年轻人的喜爱,获得一致好评[1]。
但在疫情严重时期,各大电视台节目无法按时录制,为确保电视台收视率,以湖南台为例,推出一档新型的节目《天天云时间》,以线上视频交流为主,演播厅录制为辅,主持人和嘉宾在家就可完成节目录制,还避免人群聚集、病毒传播的危害。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人都可成为新闻制造者和传播者。新闻传播更加便利。正是在这种网络直播兴起的冲击下,传媒行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电视节目制作也被影响。节目录制过程通过直播形式传播出去,不仅实现了大屏与小屏的联动,还提高节目关注度,利用网络直播扩大受众面。受众不仅可以从电视上观看节目,还能在手机上观看更加细致的节目录制内容。
节目录制过程是工作人员特意设计的直播内容,目的是提高与网友之间的互动,但更多的是因为大多数观众并不知道节目是如何录制而成的,他们会在直播观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新鲜感十足。由此可见,大屏和小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互联网飞速发展,人们信息获取渠道各式各样,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都在互联网时代下发生一定的变化。自“一直播”与北京广播电视台达成深度合作以来,央视、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都开起了一直播账号,旨在打造广播电视台与移动直播平台的跨界合作典型案例[2]。各大主流媒体自开通一直播账号以来,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未来,一直播依然会是媒体直播与政务机构直播的标配。
2016年4月,一则《花季女子在酒店离奇身亡 酒店老板竟私自火化尸体》的新闻成为各大新闻媒体平台的头版头条,之所以受到人们密切关注,主要是该新闻的真实性受到怀疑。一位年仅22岁的年轻女子,在当地一家快捷酒店身亡。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刻赶到现场,通过多方调查最终认定死者系上吊自杀,警方通知了死者家属来殡仪馆查看死者遗体,并告知了死者的死因。但死者叔叔对真实情况进行篡改:从真实情况上吊自杀变为离奇死亡;称家属没有看到遗体,被酒店老板私自火化;并表示,警方未经调查,私自判定自杀。当地主流媒体没有向酒店、殡仪馆以及警方核实的情况下就在微博主要媒体平台发布该新闻信息。当地另一家媒体,也未经多方核实,直接在网上发布这则信息。两家本地媒体同时在网上发布相同信息,内容无异,使得该新闻真实与可信性大幅度提高,甚至省级和央媒都在微博上转发这则信息,也并未认真核实该新闻信息。明明是死者叔叔私自杜撰的谣言却成为新闻事实,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扩大[3]。受众受到错误引导,几乎每个媒体平台都转发这则错误信息,大多数评论都是抨击酒店、殡仪馆和警方。
不久新闻出现反转,当地警方在微博上发布该事件的真实经过,再之后,网友集体倒戈,发布未经证实新闻的媒体也就成为倒戈网友讨伐的对象。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每年新闻大事件总结中,都存在于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中。几乎每个反转信息,都是经过微博发布、事件发酵,在热点话题极高的情况下,被官方辟谣,成为反转新闻。年度十大反转新闻,也只是这些不实新闻的典型案例而已,可以说这种求快不求真的快新闻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重大、离奇、博人眼球的新闻,都会有网友评论“过几天再来看”。因为几天之后也许这种新闻会出现反转,网友也逐渐适应,已经司空见惯,这是新闻报道的悲哀。
为博眼球,求快求火。新媒体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在网络化、终端化的影响下,已经提前进入白热化阶段,纸媒、广播以及电视,都要在新媒体中确定主战场,并巩固自身地位,同时要在网络和终端中谋求一席之地,才能长期生存下去。如何体现存在感,就是在网络或终端设备,第一时间发布新闻、相关图片以及视频,如上述新闻事件,死者叔叔过于夸张地描述案情,甚至可以说神乎其神,如果被主流媒体报道,一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同时提高受众关注度。
大多数媒体为了求快,抢得先机,在没有求证新闻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进行报道。第一家媒体报道之后,另一家媒体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就对该则新闻进行转发。之所以会转发,首先是因为盲从心理,认为这起新闻事件可能会成为社会焦点新闻。紧跟竞争对手,并派遣自己的记者跟随报道,在他人已有素材上精加工后发布。其次,是因为对对方的信任,相信他们的报道一定是真实、严谨的。正是因为这种信任,使得自己成为网友讨伐的对象[5]。新闻报道,尤其是负面新闻和投诉新闻,如果只有一方称述,那么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持以质疑态度,要各方求证,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媒体工作者应获取更多信息,以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大数据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人,利用社交媒体软件发布新闻信息,海量新闻事件涌现,给新闻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所以,媒体人更要具备新闻敏感性,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更要重视新闻源的真实可靠性,新闻发布之前,新闻工作者应仔细核对新闻来源,在海量信息检索中培养检索甄别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爆炸式地呈现在受众面前,虽然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新闻方面的信息需求,但在这些海量信息中,与自身观念、生活知识、伦理道德背道而驰的新闻也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的理性思维,导致错误判断。这种条件下,出现质疑新闻信息真实性成为舆论的新现象,这种新闻我们称之为“质疑类假新闻”。
如离奇事件“四川小伙在南极开火锅店”,该事件最早发布于某微信公众号,是该公众号为了提高关注度而编发的虚假新闻,但由于新闻具有猎奇性,新闻效应更加明显,被多家媒体转载[4]。虚假新闻往往会在质疑中被揭穿,被质疑的虚假新闻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传播非常广泛,效应明显,但严重误导社会大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新闻媒体公信力在公众内心大大降低。
前几年已经被澄清的虚假新闻,近期又兴起,也许受众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作为新闻媒体人员,更要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核实新的新闻信息,与之前的信息进行对比,并发出相关报告。
新闻工作者可通过采访、实验等方式核实、验证新闻来源。
不仅要搜集国内新闻网站信息,还要扩大搜集范围,将目光放在国外著名新闻网站,确保新闻信息搜集完整,如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台、路透社等。新媒体时代公共账号成为新闻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也包含对微信公众号新闻的搜集,又或是国外INS和推特、国内微博等。
首先,从公信力极高的主流媒体搜集新闻;其次,缺乏新闻五要素的新闻,一律不可信任、使用;再者,新闻实施通常是孤证的,这需要得到相关机构和官方网站的核实。如果报道新闻的媒体不正规,都不可完全信任;最后,如果从其他渠道搜集的新闻信息与自身获取、报道的新闻出入较大,也不可完全信任。搜集的新闻信息要进行实地采访或数据调查、实验。
完成所需报道新闻选定工作之后,新闻记者在海量新闻中完成所需新闻信息的搜集之后,要核实信息来源,并对如何报道该类新闻的角度以及切入点深入思考,之后确定主题,明确报道目的,并在后续报道中补充相关新闻信息,确保新闻事件完整性。新闻报道可通过文本、音频、视频以及图像等方式实现。
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搜集过程中就可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核实工作,专题报道真实有效的同时,还要让观众知道新闻来源、出处,提供相关信息延伸内容,最终实现知识普及,丰富新闻报道内容。
总之,事实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完成新闻快速传播的同时,更要重视新闻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增添新闻显著性、趣味性,扩大受众人群,提高关注度。无论是快新闻还是慢新闻都要守住底线,延伸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