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根据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院校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全方位开展服务。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为行业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囊帮助和技术支撑,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让学校成为行业、企业、政府、学生之间的纽带,与社会、企业等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实现融洽、共赢和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有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了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教师必须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职责,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顶岗实习,下企业锻炼等方式,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承担起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职责。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由地方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取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要想取得好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课量较大,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职称评定条件当中,教学和科研作为硬性条件比较受教师的重视,而对于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则明显不积极。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都是来自学校,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对于企业项目有畏难情绪。学校虽然愿意让老师们去企业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教学任务、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倾斜,导致教师对社会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热情和动力。
目前,在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都有教务处和科研处作为专门的管理机构,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并且都已经与职称评定挂钩。但社会服务既缺乏完备的专门管理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很难激发出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服务能力难以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飞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在社会服务项目启动方面,资金短缺,人员短缺,造成社会服务在市场开拓和人力物力投入方面捉襟见肘,开展的社会服务局限于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指导等方面,造成形式单一,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缺乏社会影响力。
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是学校专业与企业需求相契合。加强专业建设,是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学生企业认知、顶岗实习等方式,能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工作流程,为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锻炼和兼职,掌握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机会还可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完成企业订单等任务。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综合实力,还为企业做了贡献,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达到三方共赢。
高职院校要处理好和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优化整合内部资源,促进院校社会服务品牌提升。通过组织行业重大活动,参与政府行业政策制定,整合校外资源,使各方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建设学校社会服务品牌。通过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合理配置校内优势资源,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关键能力的形成。
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要经过社会的检验。一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二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能力的检验。要整合校内外服务资源,将社会服务内容与专业建设和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设备、经费、技术、材料、环境、平台等,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深度合作,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高职院校要打造社会服务品牌,就必须把社会服务和教学、科研合理对待。首先要把社会服务列入学院重项工作,成立社会服务领导小组,组建以组长为首的社会服务团队,加大社会服务工作开展力度。二是参照教学、科研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并把社会服务与教师评优、晋升、职称评定等诸多和教师利益相关的因素挂钩,为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坚实的后盾支撑,让教师真正能从教学、科研中解放出来,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社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提升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才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