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珍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8)
众所周知,目前仍有部分职业学校存在着招生难、就业难的窘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人才的定位脱离了变化发展的行业需求,没有及时与时俱进、积极改革而造成的。而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知识更新较快,相关理论知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而要随时学习更新。同时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非常强调动手能力。“双师型”教师,恰恰能够根据生产所需,发挥自身理论、技能的双重优势,使学生活学活用,不断创新,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并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所需及时调整专业内容,切实满足学生工作和对理论、技能的双重需求。
早在几年前,我院就开展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酒店管理专业依托校外合作企业,实施教师培养方案,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采用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带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成效明显。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4人,包括专任教师16人,非专任教师8人。16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9人,占56.4%;中级职称4人,占25%;初级职称3人,占18.6%;硕士以上学位者15人,占教师人数的62.5%。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2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院级专业带头人1人,院级骨干教师2人。聘请企业专家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建设,担任专业客座教授,兼任课程的教学与实习指导。
酒店管理专业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以教师产学研践习制度为推手,不断健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校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双师型”队伍建设。
(一)实施校企“双向挂职”
所谓校企“双向挂职”,是指企业人员与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分别到对方行业从事兼职活动。校企“双向挂职”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利用教学空隙和寒暑假,定期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服务、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酒店管理人员请教,最终把到企业顶岗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第二,聘请酒店职业经理及总监到校兼职,对一些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的现场教学模式。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在动手能力上比专职教师更胜一筹。实践证明,这种现场教学效果较好。兼职教师了解酒店行业对第一线工作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能够提供酒店领域的最新技术信息及动态,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体系的改革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构成的一个显著特色,同时也是“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
(二)实行以“优”带“新”
对于同一专业课程,学校可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对子,利用平时上课及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帮带”,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模式,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促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对有一定理论教学基本功的教师而言,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必须注意的是,技能和资历虽是选“优”的条件,但能否承担起“师傅”的角色,还应取决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格特征,以保障所培养教师的质量和效率。在确定“以优带新”的对子后,要明确“师傅”的责、权、利。这样,不仅能加强“师傅”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徒弟”产生良好的从师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带新”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不断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曾多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著名酒店、酒店管理学院和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职业技术与教学水平培训,效果良好。此外,学校还重视专业带头人教师梯队建设以及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利用教研会议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平台,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指导能力和创业教育能力,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地参加关于酒店行业的各类论坛及研讨活动,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达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学校鼓励专业理论教师获得双证,即“教师证”和“技能证”。对获得“双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证、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师及各种技能比赛获奖证等证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外出学习、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一政策大大激励了青年骨干教师,尤其加速了“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过程,对提高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资金保障,给予脱产赴企业践习教师津贴补贴、设立专项资金奖励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提高高水平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标准,有效推进了双师素质提升。
(一)教学创新团队初具规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有2名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省级优秀指导教师。近三年获国家级专业竞赛二等奖、三等奖6项,省级专业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1项,省级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4次,第三名2次。为确保我校教师队伍能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主动参与全院两个专业之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教学创新团队初具规模。
(二)教学改革喜结硕果。2014年该专业“双主体、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专业示范点;2018年获批江西省双高计划“省级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骨干专业”,“国家级生产线实训基地”,“省级骨干专业”,“省级生产线实训基地”,2019年该专业“双元、1+3”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宴会设计能力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截止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已为社会培养酒店行业人才近3000,在校生规模约330人,得到企业、社会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三)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最先在学院各专业中开展实施以“教、学、做”一体化理念为核心的专业教学改革,在市场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为学习内容,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成长规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与企业用人标准,与实践专家共同对运营部门的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中筛选出职业人成长不同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形成阶梯式上升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编制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校本教材共19门,深度开发完成6门核心课程,并按要求同步完成课程描述、课程标准、学习任务设计方案。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2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正式出版了学材3门。
(四)教师队伍社会服务功能强。本专业紧跟行业发展,与本地的高星级酒店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如开设“领班、主管校企合作冠名班”;开展专业教师“千博进千企”活动,为酒店企业提供开业筹备技术服务、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学生留用本地的比例高达72%;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2600多人次;在校生多次参与外交部全球推介活动、首届世界赣商大会、省市“人大”“党代会”及国家旅游产业大会等社会服务,得到主办方的高度肯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对口支持中职旅游学校专业发展;出国和港澳访问交流2次。
综上所述,只有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形势会越来越好,职业教育的明天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