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及优化对策

2020-12-07 16:51:38李春花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李春花

(重庆文理学院,重庆 40216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核心内容。大学生处在拔节育穗的关键期,其“三观”的要成,离不开思政课的教育引导。2019年习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1];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档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2]。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力度,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为例,分析实践教学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提出对策和思路。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主要问题

(一)在内容上,单一的实践教学主题无法切合学生实际

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各个专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内容,但《马原》目前的实践教学主题比较单一,未能充分考虑实践主题与不同专业的有机结合,不能有效反映大学生实际生活需求,不能较好地贴近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实践教学中往往出现单纯用案例来贴合理论,没有把课本理论与现实问题契合,因此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实践教学主题的选定方面几乎没有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调查,没有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上课学生的参与意见。

(二)在方式上,统一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未能充分考虑可行性

《马原》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案缺少选择的多样性,且在方案的可行性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和能力范围。实践教学方案仅体现在教学大纲里,介绍较为笼统,实施步骤不够详细,任课老师只是在课堂上作为教学任务进行布置,未能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与此同时,方案中缺乏可供学生参考的样板案例,缺乏有效的动员示例指导,在实践教学实施之前未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常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理论学了一大堆,一旦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又陷入迷茫。

(三)在实施上,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无法科学有效的开展和监督

一方面,《马原》课程的任课教师一个人往往同时担任多个专业多个班级的授课任务,时间精力比较有限,单靠个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个别老师没有重视起来,无法给予监督和指导。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部分自主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就不能主动进行实践调查活动,甚至个别学生到网上拼凑来敷衍老师;由于缺乏有效指导,许多同学不知道要做什么,不明白具体的步骤与环节,导致实践活动深度不够,甚至出现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内容相脱节的情况,无法充分实现思政课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四)在考核评价上,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实践育人的目的

《马原》课程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是造成学生“入耳”率、“入脑”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思政课教学情况来看,授课模式大都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考试形式也一般是期末统一以一张试卷、期中以分析几个文字材料或者小论文来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有效考查学生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我校强调过程教学,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系统的评价体系,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的单一也使得评价过于简单,在考核上很难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无法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作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优化对策

(一)结合学生实际来定位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来定位实践教学的主体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思政课能够真正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理论知识的力量和魅力,更好的实现思政课的育人作用。第一,思考学生不同专业的特点,尽量从学生的专业出发来定位实践主题和内容,贴近专业,贴近实际,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原》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切实感受科学理论的伟大力量。第二,了解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以此来定位实践主题和内容,贴近热点,贴近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原》课程与国家社会问题的密切关系,切实感受科学理论的作用广泛性。第三,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就业的角度,来思考实践主题和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让学生充分体会《马原》课程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切实感受科学理论对自己的帮助。

(二)设计多样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

多样的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用自己喜欢的原理分析和解决自己关注的实际问题。第一,为了结合学生实际来定位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在《马原》课程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先了解一下学生的专业特点,调查一下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多样性的实践教学主题,让学生依据自己兴趣进行选择。第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时要保证实践主题内容方面贴近课程要求,贴近学生实际和日常,贴近社会热点和现实,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保证实践活动实施的可行性。第三,实践教学方案要有详细的实施步骤,要提供相应的样板案例,任课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示例指导和相应的培训,从而能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操作流程,能够让学生掌握实践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施环节的有效监督和指导

第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严格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不仅要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按相应的比例纳入总成绩,而且要将实践教学成绩的考核标准进一步细化,这样有利于有效监督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师生才能够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第二,高度重视辅导员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而辅导员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群体,与学生接触多,更加熟悉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辅导员加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发掘和利用日常工作中的便利条件和有效资源,真正解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实效不高、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三,鉴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分属不同学院、难以实现协作和配合,辅导员所学的专业水平不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存在差异,加上平时事务性工作繁重等现实问题,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树立大思政理念,进行科学规划,构建实践育人制度体系。在学校层面,构建思政课“共同育人”模式,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把辅导员从事的有关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范围,配备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够与辅导员之间保持日常沟通和定期交流,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进行。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学校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结合《马原》课程实际,教研室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下,与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及相关学生素质拓展部门等对接和沟通,让思政课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内外志愿服务有机融合,校内思政理论讲授和社会实践操作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对接的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与此同时,为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单,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学生入党的重要参考,以此来量化实践内容,构建多维的考评机制,从而建立日常性和可视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