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汉亭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人社局,山东 滨州 256800)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高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必然选择,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关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在新时代中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善、人才补给不足是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下,需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优质的人力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汇聚。
我国的农业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类型,农业企业大多靠农业发家,自主经营和独立经营核算居多,缺乏企业管理意识。另外,农业企业从事农、林、牧、副和渔等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选址多靠近农场、渔场等村落聚集地,便于产品运输销售,规模发展较小。因为是农产品销售类型居多,所以很多农业企业多聘用当地务农人员作为公司员工,但是当地的农村劳动者多数文化程度较低,而且学习过专业的管理知识的高学历管理者在农业企业中很少见,这就使得农村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普遍降低,而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农业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程度也相对较低,制约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其一,主导企业的管理者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很多涉农企业还缺少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这种现象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也多有存在。其中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由创业农民成长起来,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在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的过程中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其二,基层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能力不足。在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缺少积极的引导和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性理解不深。其三,农民作为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重视自我教育和塑造,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了解,缺少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认识。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以小微企业居多,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多用于教育领域,对农业重视程度不一,财政投入不多,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选用人才的标准,这也使得小微企业对发展壮大企业的认识程度不够,为企业发展壮大态度上不够积极,公司接收不到新信息,发展陷入僵局,这样也使得基层员工专业知识、职业素养难以得到提升。
对于一个想要长远发展并不断革新的企业来说,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因素。因此,完善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专业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是企业革新进步的必经之路。要想完善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必须先提高企业领导者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人力资源。为确保企业的工作人员都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做出贡献,必须定期开展相应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进行人性化制订,可加强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岗位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工作结束后可以随机进行抽查考试和专业岗位培训考试,考察企业人员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防止出现学无所成的现象。此外,教育培训工作也应对工作人员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讲授新兴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丰富工作人员的见闻,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以制度顶层设计牵引人力资源观念更新。在宏观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系统。努力在广大农村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化氛围,积极培育科技文化、创业文化、管理文化与乡土文化,从而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农村社会环境,使人力资源管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要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观,将储备和开发人力资源工作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位置。打破思想局限,开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视野,从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视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
各地政府需重视农业,加大投入,尤其在提高农业产业化基层员工素质方面。目前,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完善,资金匮乏,困难重重,开展培训提升员工整体专业知识和素质,需要借助外力。作为农业产业化,迫切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拓展新思路,政府在资金、培训、项目对接等诸多方面都可以为企业带去希望,只有帮助企业提升员工整体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使企业有更好的未来,良性发展的企业才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总之,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加快产业升级,对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抗风险能力、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以及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应从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情况出发,树立开放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注重培养管理型优秀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不断完善政策条件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夯实人力资源保障,在新时代中打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