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翠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高三457班,云南 凤庆 675900)
“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毛半生戎马,纸墨不离,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段肝肠一首诗,他奔走在艰难的历史岁月里,透过硝烟书写下革命永不言败的长诗,他凛然立身于天地间,俯仰万物,迎着秋风喟然长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随着汽笛的一声长啸,毛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天涯孤旅,“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毛的诗歌也有浪漫,浪漫是对岁月的期许。“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少年登高望远,眼前旧山河,待何人再来收拾?“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少年的责任是背负行囊,少年的使命是行向远方,少年用热血洒尽天涯,少年凭英气响彻云霄,登临橘子洲头,这个韶山深处曾经的少年,内心激发出了雄浑得似湘江般的澎湃气势,在他的笔下,万物晴朗可爱。在他的诗词里,枫林用鲜血着色,红得发烫,红得耀眼,擦亮了中国少年的赤子之心,激荡着百万仁人志士的信仰。习总书记曾用《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句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培育了当代学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与坚定意志。
西风烈烈,霜重鼓寒,在这段漫长的征途中,毛挥笔便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壮之词。尽管眼前的路漆黑得不见尽头,但毛仍旧对未来充满期盼。这是对中国革命的信心,对红军将士的信心。穿林海,跨雪原,又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得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呢?习总书记曾经引用过毛的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娄山关一叹,喇叭声咽,马蹄声碎,仰望长空,唯闻雁泣,唯见月明。秋风萧瑟煞人,毛双手撑腰,似是撑起了万里河川,托起了亿万民众的心,失败又如何呢?大不了从头来过,从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处事果断,棱角分明,有决心,有毅力的优秀领导,面对战争的一次又一次失利。面对敌人愈发嚣张的侵略气焰。不是谁都有这种勇气,在当时百般困顿的情境下提出“从头越”坚定口号。他在血的沃土里埋下了胜利的种子,在经过一番沉着冷静的思虑之后。中国军民在毛的诗词引领下,重新踏上了新的征程。
毛主席曾说过“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得水,冷暖自知。”他的诗平易近人,最贴近百姓的生活,可这种现实的笔触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浪漫意境。想来能与战场马背上吟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人,怕也只数毛润之了。
毛主席的诗词一般内容精炼,读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且多化用古代的诗句,推陈出新,于无声处起惊雷。周恩来曾评价。“他要孕育得很成熟才能写出来,虽写的较少,而气魄雄伟,诗意岸然。”纵观毛的一生。著作颇丰,仅是两年长征之旅,便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所熟知的《七律.长征》一诗便被称为这一时期的顶峰之作。“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在毛的心里,再高的山岭,再急的江河,只要心有所念,志有所往,也不过如足底泥丸,脚下横槛,这般雄浑的气势,舍毛其谁?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丰富的人生阅历也为自己的诗歌锦上添花,给文字加上了人间烟火的味道,在秋收起义中,“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平淡朴实的言语之间,一支浩浩淡淡的农民起义队伍走进我们的脑海。看似不加雕琢的文字,往往更能直观形象地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在毛的诗歌里,古往今来的圣贤风流人物也数不胜数。“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是他对爱国高士屈原的赞赏;“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是他对才调绝伦的贾谊的叹惋,他游走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吸取先贤的智慧,并批判的加以改造,“古今多少苍茫事,前车历历未能忘”,毛诗所彰显的这种精神,在中国诗坛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连接着此岸与彼岸,在风雨之中屹立不倒,轰然如长城。他常把这种惊叹留给世人,潇洒远行,正是热血毛郎。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的革命热情掩映在一片青山之中,革命的火苗在珠峦翠峰之间鼓舞跳跃,闪动着革命彼岸的风景独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早期的革命道路不是阳关大道,也并不平坦宽阔,这是一条隐秘在深山角落的幽径,沿途崎岖,尽是坎坎坷坷。但中华民族是伟大的,即使眼前百般苦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将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仍不可泯灭。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为后世子孙踏出一片新天地。在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满是先烈们的脚印,红色的符号深深刻在革命党人的心中。为解放中华民族而斗争,为成立新中国而奋斗,革命的精神传承至今。先进的中国人敢吃苦,能吃苦,为守住这片美丽的沃土,先烈们用生命筑起了牢固的城墙,使嚣张的侵略势力望而却步。毛的诗恰如历史的一面镜子,即使积满厚厚的灰尘,也能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纯澈的光芒。
“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毛郎的诗词如同他所喜爱的梅花一般,绽在诗坛一角的天空,漫天山花烂漫,霜重鼓寒,经历过风雨的毛诗,正在山的一角含笑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