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探究

2020-12-07 16:51:38闫晓博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闫晓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党的十八大后,受党与国家政策的引导,许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对贫困大学生的精准资助方式,以便帮助那些困难大学生公平地接受高校系统教育。在精准资助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找准被资助对象,才能实现真正扶贫。同时我们要通过发展性资助措施给予这些贫困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切实帮助被资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让贫困学生安心专注学业,实现未来长远发展。

一、精准资助与发展性资助的含义

目前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开展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与依据。而精准资助则是各大高校为了有效贯彻与真正落实党与国家的“精准扶贫”思想而与时俱进地提出的一项学生资助政策。至于发展性资助主要是根据精准资助的需要,将对贫困学生的保障性资助转型升级的一种新型资助体系。与保障性资助体系重视高校贫困大学生各项基础保障救助不同,发展性资助体系主要是参照贫困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通过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物资救助等多种形式有效满足贫困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需求与学习需求。并在帮助贫困学生成功克服家庭贫困的同时,有效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实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促进被资助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高校发展性资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高校不重视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不重视贫困生的精准资助工作,没有制定明确的资助政策有效保障精准资助工作的进行。在贫困生资助实践中,资助的覆盖范围较为狭窄,资助力度不足。而且很多高校都属于被动资助,在资助前没有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具体家庭状况,资助后也未进行有效的后续追踪,这样就很难获得良好的资助效果,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与发展问题[1]。

(二)贫困学生认定不够精确

高校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的重点在于贫困学生的认定与甄别工作。虽然目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认定审核流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然而随着精准资助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实践中许多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还不够精确。很多高校通过家庭情况调查表与相关的贫困证明来认定贫困学生。但是一方面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样就很难精准鉴定学生家庭的实际贫困状况。另一方面,许多贫困证明资料都是由学生本人单方填写的,其中难免存在一些虚假或扩大成分,而高校又很难全部实地考察,贫困证明材料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三)重基础保障,轻发展育人

目前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以无偿的基础性保障资助为主,忽视了对贫困学生感恩意识与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很多贫困学生将国家的资助看作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懂得合理运用国家的资助,积极进取,提升自我。

三、精准资助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模式探究

(一)强化精神资助,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创建完善的贫困生服务机制。一方面,规定被资助学生定期进行相关的义务劳动,只有每学期完成额定的义工服务时间,才能拥有被资助的资格。另一方面,积极鼓励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让贫困生在劳动与服务过程中,体味到被帮助的幸福,有效增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第二,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式,有效消除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培养贫困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2]。

(二)实施全过程资助服务

在贫困生精准资助过程中,高校在制定健全完善的精准资助政策基础上,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对被资助学生进行全程式追踪反馈,精确甄别被资助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明确被资助学生学习发展状况与日常生活状况,及时掌握被资助学生合理的学习、生活需求,并针对性解决。这些都能确保精准资助工作的细化落实。

(三)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增强贫困生的就业创业素质

第一,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多方面的人事资源,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平台,将相关就业岗位优先推荐给贫困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将贫困生定向输送至合作企业,鼓励贫困学生先从精神上脱贫,引导贫困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对那些有创意的贫困生重点支持,积极寻找免费的创客服务空间,帮助贫困生将创意孵化落地。第二,丰富勤工助学形式。目前我国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以保洁类的体力劳动岗位为主,鲜有知识服务型与技术服务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这并不利于被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增设行政助理、实训中心技术助理、实验室实训助理等技术型勤工助学岗位,有效提升被资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贫困生将来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加大对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资金资助,有效解决好贫困生的实践、实习生活费用问题,确保贫困生能顺利就业[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发展性资助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高校不注重贫困生资助工作、贫困生认定不够精确,重基础保障,轻发展育人等问题,以致部分被资助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恩意识,就业创业状况也不理想。这就需要高校以精准资助理念为指导,通过强化精神资助,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全过程资助服务、加大就业创业帮扶等方式,有效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