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表现手法探究

2020-12-07 16:51:38曹宁宁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曹宁宁

(子长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陕西 延安 717300)

引言

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都源于陕北地区,在相似的民风民俗的沐浴和熏陶下,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于两种文化艺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色彩,又存在着许多差异和不同。特别是两者特殊的表现手法,不仅丰富了其艺术价值,同时也奠定了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在广大民俗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一、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艺术背景

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出生同源,有着相似的创作背景。陕北独特的地理风情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促进了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的创作。陕北自古代以来都占据着兵戎相见的戍边要塞,战事频繁,同时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方,使得陕北成为多种文化、军事、经济相交杂的重要位置。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也造就了陕北人民具有明显特征的性格和精神。长期战乱纷繁,陕北从畜牧转向农耕,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使得陕北人民形成了豪放、倔强、热情的人格特征。陕北男性多剽悍勇猛、奔放;陕北女性也形成了柔情、窈窕、热烈的风韵。因此,陕北人民独特的性格和背景决定了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所涵盖的丰富情感,在此背景下孕育了以信天游为代表的陕北民歌和独特的地方戏曲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的延安地区,作为地方独特的戏曲剧种,与当地语言、文化等结合逐渐发起来,在陕北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在当地知名度较为高的作品有《十万金》、《李翠莲上吊》、《牡丹亭》等[1]。而陕北民歌也以东方文化背景下黄土黄河下广大劳动人民为创作母体而产生的艺术,其主要代表作品有《走西口》、《兰花花》、《信天游》等作品。

二、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表现手法

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虽基于相似的文化大背景下,但其表现手法大不相同,形成了各自与众不同的特色,为其艺术的呈现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一)陕北民歌表现手法

陕北民歌孕育的母体作为广大劳动人民,通过赋、比、兴的表现形式展现歌曲内容。例如,在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当中,作者运用高楼万丈、山顶龙虎的形象,给予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以发挥歌曲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将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与陕北独特的地理风情和民间风俗相融合,运用类比、抒发、借物起兴等表现手法,充分的创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为陕北民歌增加了趣味性[2]。其中在具代表性的作品《信天游》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为其塑造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为民间广为流传。同时,陕北民歌以其率性耿直的方式表达了思想感情,民歌中直接表现了对家乡风情的浓烈赞美、久别重逢的欢快、生离死别的悲伤等多种感情,但又以其内敛的反应形式对感情进行抒发。此外,陕北民歌在创作时,还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使歌曲蕴含了丰富了文化内涵与价值,同时更加鲜明的表现出陕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

(二)陕北道情表现手法

陕北道情不同于陕北民歌,以戏曲为表现形式,在其创作中分为剧本和音乐两部分。陕北道情以道教诵经音乐为基调进行演奏,主要表现内容为对天地、男女等哲学问题的探讨,戏中人物也多源于宗教典籍,在采用原有的剧本框架的基础上由创作者根据所表述的思想内容进行细节修改,其内容一般短小精悍。在剧本创作题材中,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抒自唱,在戏曲表演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喜悦、哀伤、难过、思念等情绪;另一类是编他人的故事,以旁观者的角度唱出来,如外出劳作的劳动人民在劳作后身体疲惫,为缓解疲劳就把听到的奇闻趣事进行改编,唱给别人听,既缓解了心情又增加了乐趣。在音乐方面,陕北道情的曲调分为东路和西路,声音高亢奔放,又柔情细腻。曲调词格一般有六字、八字,也有三字、四字,以四句为段。其伴奏乐器主要为三弦、四胡、管子、板胡等。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及手法使其在歌曲艺术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3]。

综上所述,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在表现形式、曲艺特征、艺术特色上皆具不同,但二者都是贴近陕北人民生活和心灵的真实写照,共同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真切情感,体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坚强勇敢、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同时还表现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随着祖国建设及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我相信更能为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的创作提供素材,以实现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民间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三、结束语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陕北民歌与陕北道情都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在艺术表现中使广大观众增加了对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了解,同时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趣味性,使之更加贴近生活,为陕北地区民风民俗的长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还要通过不断探索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挖掘其新的内容,以促进二者创作灵感,以实现陕北民歌和陕北道情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