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栋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国电影在国家传播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跨文化的表达与叙事。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化与本土化的完美融合是一件非常难做到的事情,对于中国电影走向全球是一大障碍。
中国电影行业在长期以来侧重于精英主义、表达能力,这对于构造文化品格确实存在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全球文化的复杂性,难免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难以融合,所以说中国电影当中过分注重本民族文化难以使电影作品实现国际化。
中国电影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电影节以及一部分专家学者的肯定,即便如此对于全球观众来说仍然不能实现较高的接受度与审美度,因为专家学者的观念不能代表所有人。中国电影要实现国际化,首先需要让全球范围内尽可能多的观众认可与接受。面对跨语言环境,让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实现高接受度与审美度方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对于中国电影在海外实现高效传播是一种障碍。本次研究中将对跨语言环境下如何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叙事能力进行分析。
中国电影在跨语言环境下之所以在接受与审美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根本原因还是在语言方面。尽管汉语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但是汉语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及英语,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家的一门必学语言,包括在日本,英语也是一门必学外语。除了汉语自身的性质以外,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与生俱来有强烈的“不可翻译性”与“不可通约性”,这些原因造成中国电影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对于海外观众来说具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使得海外观众与中国电影之间存在严重的隔膜[1]。
电影制作行业可以根据电影制作成本将电影大致分为小成本与大制作两大类,有些电影专门为了满足一小部分受众的需求,一些电影制作商在实现电影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努力寻找着海外一部分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需求,不过这只是小成本电影可以实现的。对于大制作电影而言,面向的是全球观众,并不能做到满足某地区观众的需求。像比而言,小成本电影与观众的生活更加贴近,这在跨语言环境下文化的复杂性来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不过政府前文所说,由于中国文化的“不可翻译性”与“不可通约性”,造成小成本电影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2]。
对于大制作电影来说,科幻、动作是常见的题材,如全球放映的《复仇者联盟》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敢死队》系列,均属于在全球广受欢迎的大制作电影,而小成本电影通常会以喜剧、爱情为主要题材,不过对于不同文化的观众来说,由于文化的隔阂会存在不同的接受度与审美度,甚至会收到一些地区观众的排斥。
《泰囧》在国内首次上映时间为2013年3月20日,是国内著名导演、演员徐峥先生的第一部自导自演作品,主演为徐峥、黄渤、王宝强三位影帝级演员,在电影收尾,当红演员范冰冰作为客串角色本色出演,如此强大的阵容为《泰囧》的成功上映奠定了雄厚的观众基础。
《泰囧》累计取得票房共计12.67亿人民币,并且获得广大国内观众的高度评价。《泰囧》是一部喜剧电影,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连续放映两场,获得了在场观众的高度评价,许多买家与外媒对《泰囧》予以高度关注。
本以为《泰囧》可以顺利地走向全球,但是当《泰囧》真正上线海外时,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差。据一位南加州大学东亚系中国留学生反映,当《泰囧》在南加州大学放映时,原本以外会充满笑声的房间却出奇的平静,而这对于《泰囧》这样一部在国内成功上映的喜剧电影来说自然是最大的尴尬。据这位同学称,美国同学表示,尽管配有英文字幕,但是仍然没有看懂电影的意思,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中国的政治、武侠类电影。《泰囧》在美国的遭遇体现出跨语言环境下中国电影实现国际化的难度,迎合海外观众的接受度与审美度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电影产业在近十年来呈现爆发式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国电影呈现在观众眼前,然而真正的高品质电影作品却屈指可数,而电影品质才是提升电影叙事能力的关键因素,而中国电影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提升电影的叙事能力才是关键工作[3]。
电影实质上是导演、编剧、演员与观众在内心上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斗智斗勇的竞赛。电影作者不需要刻意迎合观众或者是将电影品味定得过高,需要做到在电影全过程中保持一种戏剧张力,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画面上。
《北京故事》是一部在中国拍摄的以美国文化为背景的电影,该影片精确地实现了对美籍中产阶级华人心态的反映,同时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惯进行细致雕刻,将中美文化存在的冲突显示出来。《北京故事》受到了美国与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而《北京故事》更是展现了跨文化背景下电影强大的叙事能力。
跨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电影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提升叙事能力,即让电影作品不再存在文化隔阂。中国电影叙事能力的提升的本质即文化融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