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研究

2020-12-07 16:51:38吕诗颖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吕诗颖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一、引言

在现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竞争力的加强引得美国等国家的抵制。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发挥我们文明古国的精彩,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对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优势。中国的学生通常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学生们主要通过英语了解西方世界和文化,因此英语教学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深远。如何运用大学英语课堂,引导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有效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将《大学英语》课堂作为文化自信的主阵地

(一)英语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它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

在《大学英语》的课程标准中,英语不仅是一门学习语言的知识课程,同时也属于文化素质课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大量接触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如历史、人文、地理、风俗人情、生活方式等等,潜移默化地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而语言不只是媒介和工具,它本身也在展现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学生会有意或无意识地比较西方文化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文化排斥,亦或文化认同甚至文化交融等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英语课堂有责任和义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阵地树立学生的高度文化自信。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改革

现在部分高校意识到《大学英语》的重要性,将其纳入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政治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优势。课程思政目前还只是开端,后续英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和建构才是重点。英语教师如何将英语语言的学习与中西方方化比较、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以及借鉴外来文化来传承和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是大学英语课堂应该重点思考和攻克的难题。

三、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教材内容中中国文化的失声

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英语》在大专院校里开设一学年的课程,在本科院校开设两学年的课程。总体而言,学习的时间跨度是很大的,占到大学生的1/3-1/2的时间,但使用的教材中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少之又少。以专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成长英语》为例,在四单元美食这一章,只是在口语对话中简要的提到山东菜,火锅等表达。在八单元节日这一章,中国传统佳节本可以占很大篇幅来阐述,但书上重点讲解的是西方的万圣节。这使得学生在国际交流中,难以用英文流利地阐述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等,而对于掌握的西方的节日、风俗等又没有西方人那么地道,造成交流的障碍和尴尬。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话语自信的缺失

《大学英语》课堂由于教材编撰、对第二外语的模仿崇拜、历史遗留等原因,倾向于讲授西方文明、风俗、历史和人文等内容。课堂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失去话语权。想要改变现状,传统文化掌握课堂教学中的话语自信变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不仅要介绍西方文化,更要引导学生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达到高度文化自信。

(三)《大学英语》课程的特性所决定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必然要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导致我们最终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明所契合的精髓,与时俱进,弘扬发展传统文化,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不遗余力地介绍学习西方科学和民主,现在是时候以一颗“中国心”放眼观世界。尊重他国民族文化并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发展并创新我们民族文化。《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可以正视文化冲突,将目的语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通过英语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发展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熠熠生辉。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来说,增强文化自信是响应党中央号召,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汇集新的精神力量。与思政类的课程相比,《大学英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课程通过语言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应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和学习,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分析现实教学中的困境,论证了《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必要性,为后续《大学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