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互联网+”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

2020-12-07 16:51:38王腾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王腾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一、语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高校是培养人才输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地,交接好最后一棒的教育重任[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提高师德品质和养成师德习惯的重要手段,还是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品质的关键。

如今的课堂上,随处可见放映的PPT,以及人人拿着手机刷着各种APP。“互联网+教学”一般过程是教师在课前发布预习通知和摸底测试等学习活动,课中针对性讲解,课后学生完成测试或拍摄短视频、讨论等深入学习。由此不禁让作为老师的笔者思考,教师该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形式和教育活动中,起到良好的道德风尚示范作用,并能规范地实施精准细化的教育教学,这就需要职业道德进行调整和规范。

二、问题

(一)教育道德

“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学生不仅百变多样,还极其依赖网络,喜欢新鲜事物。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得不不停地面临各种新挑战。而许多教师受教育的时候还是互联网刚刚普及发展的阶段,所以目前的高校教师还是比较熟悉和适应过去的教学模式。置身于新的时代,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应有待提高。“互联网+”时代,部分老师过分依赖互联网,平时和学生见面沟通联系的过于少,仅凭学生的网络信息及状态来了解学生学习和思想情况,然而网络管理有一定漏洞,而且不尽然都是真实的。

(二)教学道德

大部分老师缺乏相应的经历和信息化技能培训,并没有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力,常常表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互联网上真假对错信息,很多老师不注意区分,直接拿来教授学生。这样“拿来主义”效果令人堪忧。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对丰富多样的知识信息没有分辨能力,只能求助于老师。而有些教师又没有及时更新知识系统,无法正确引导。还有些老师过分注重信息化手段,花样百千,眼花缭乱,讲课像只对着空气讲话一样,忽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课堂效果。这种教学情境下,老师倒成个助手。

(三)师生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像是一个智能机器人控制着师生“机械化教学行为”,导致某些老师忽视或者淡化师生关系。此外,许多老师还是习惯塑造“权威”,不够尊重和关心热爱学生。互联网时代下,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任何小的师生关系的误会和问题都会被无限制放大,影响师生情感。高校辅导员及班主任由于经常和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外界相处,这些方面常常需要格外注意。

三、对策

(一)树立新的课堂教学本质观

1.高校教师需要认识到“互联网+”课堂的重要性

“互联网思维”是指以分享、协作、开放、平等的互联网精神为出发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为媒介,对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审视的思维模式[3]。高校教师需要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高校需要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养,对青年教师应提出更高要求。

2.社会需要建立新的合理道德标准和要求

发挥团队优势,精品的课程更多靠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发挥老教师的经验长处,避开其对新事务应用不够熟练的短处,积极调动青年教师比较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长处,打造更加优秀课堂及资源。

3.适度使用“互联网+”,共建美好互联网

正如硬币有两面,“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互联网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但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需要有相应的识别能力、挑选能力、规范传播能力等。引领学生共同建设互联网文明,一起自觉抵制互联网信息污染,规范网络言行,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2]。

(二)实践参与打造和谐师生关系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源于社会生活

道德本身存在于生活中,高校特殊生活来源于教师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网络虚拟生活又是另一种来源。高校应当充分为教师考虑,提供条件和帮助,想老师之所及,想老师之所想。

2.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重视沟通

顺应历史潮流,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和学生进行联系,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和解决学业及人生困惑。同时,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自觉做到传播“正能量”及正确知识信息等。更应将关注的重点课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实时获取学生新鲜动态,进而开展个性化辅导教育;教师需要敏锐地把握新出现的矛头性问题,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合理合情合法的进行疏导,从源头遏制此类事件的发生[1]。要把价值引领渗透在教学和师生的各个领域,形成在教学中育人、在科研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在生活中育人,形成全体师生一荣俱荣的全方位长效机制[3]。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道德都遇到新的挑战,特别是教育行业里的老师和学生。高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的谨慎拥抱“互联网+”,即努力提升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像“园丁”“灯塔”般更好地完成培养社会建设者的伟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