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麒麟狮子比较

2020-12-07 16:51:38田天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田天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前言

麒麟、狮子艺术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推崇为瑞兽、灵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麒麟、狮子的艺术图像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麒麟、狮子形象,并不像原本想象的那么好区分,即便是在学术界对于许多有翼神兽的称谓还都存在分歧,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麒麟狮子图像的源头

(一)麒麟的原型

麒麟真正的图像是在战国时期出现,其身形如鹿似牛,身履鳞甲,与后世对麒麟形象的描述相近。虽然麒麟不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界的动物,但其形象多数文献倾向于麋身,牛尾,马蹄,一角。这种造型是把那些人们珍爱的动物所具备的优点全部集中在麒麟这一幻想中的神兽身上。

(二)狮子的原型

中国不产狮子,历代学者都认定早期狮子来自西域。例如:东汉顺帝时,来华朝拜的疏勒国赠送的礼品中就有狮子。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狮子是以“翼狮”的形象出现的。考证的实例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

(三)麒麟狮子形象比较

通过对麒麟、狮子原形进行追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麒麟形象,具有多种动物的综合特征;狮子的形象,源于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动物。

早在汉代,麒麟长有像鹿一样的短尾或有像牛的长尾。魏晋南北朝,麟身形大变,身形类狮、虎,足已变为猛兽的爪。到了隋唐,麒麟长出双翼,足还是以马蹄居多,尾部下垂。这一时期的麒麟,神态中多了平和温顺。宋元时,麒麟头部出现龙的特征,身上开始雕刻火焰纹。明清保留宋元时龙头、兽身、马蹄、披鳞甲、狮尾巴的特征。现今,麒麟独角居多,龙头,身体披满鳞甲,狮尾马蹄。从以上的论述中,可见麒麟的形象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为中国不产狮子,传入中国的狮子数量也有限,汉代艺匠们只能凭借他们对这个“食虎豹”的猛兽的想象,集中虎、豹、马等动物的特点,对狮子进行理想化的艺术塑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人所绘《贡獒图》中绘有两狮奴牵狮,狮子造型与真实狮子很接近。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狮子,是东汉山东嘉祥县贵族墓武氏祠的石狮。

(四)麒麟狮子的称谓比较

辟邪是一种貌似狮虎的猛兽,因其带翼,“辟邪”就经常被称为麒麟。天禄也是一种相貌与狮子相似的有翼神兽,在东汉和南朝陵墓中出土的天禄额头上长有一只短角。古人认为辟邪与天禄是一种神兽的两种叫法。

被称作狻猊的狮子,传说是龙的第五儿子。性格安静,平时喜欢坐伏,还喜欢烟火。故而常常被安排在佛座和香炉的脚部。据记载、狻猊是由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洋狮子形象演变而来。

在麒麟、狮子形象的演变中,出现了许多与之形状相似的神兽,也有不同的称谓。从造型来看,天禄、符拔、狻猊、辟邪都大同小异,和狮子的形象差别不大,又有些特征类似麒麟。它们就像一脉相承的兄弟,虽然相貌有些差异,但是有着浓浓的“血亲”。

二、麒麟狮子图像的演变

麒麟、狮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图像符号和代表吉祥的瑞兽,经过历史的演变,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像演变的整体过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

(一)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和南北朝时期麒麟狮子形象的古朴之风

汉以前麒麟的形象都是身躯像鹿、马、羊的变体,独角。汉代麒麟大都是侧面像。汉狮气势浑宏。狮子在梁代分出雌雄,雄狮体型壮硕,张口吐舌,雌狮动势小,肌肉丰满。汉的陵墓狮既类虎又似真狮,动感较强。南北朝时期,石质麒麟、狮子形象都有体躯硕大,气势雄浑的特点。

(二)隋唐时期麒麟狮子形象的浑厚之风

隋唐时期的麒麟身躯壮硕,平静稳健。唐代君主对麟现祥瑞之说非常抵制,故而麒麟塑像在陵墓神道出现极少,狮子的形象出现较多。狮子呈现出强健、饱满、丰腴的写实特征。比例合理,且富有人情味。

(三)宋时期麒麟狮子形象的宽薄之俗

宋代开始,陵墓石兽中麒麟的造型向龙形转变。这一时期,墓道走狮胸部收缩,头部压低;蹲狮四肢向内收拢,狮子身上是媚俗趣味。元代麒麟、狮子的形象中,已经在颈项上开始配有铃铛和绶带。二者已经从帝王陵墓的守卫降为俗世的装饰。

(四)明清时期麒麟狮子形象的妩媚之俗

明清沿用旧制,在皇陵前摆放石麒麟、狮子,形体继承前朝的风格。明代十三陵神道上的石麒麟采用站立、蹲坐两种姿势,突出的特点是雕琢精美细致,技艺高超。明孝陵的石狮,为了显示王权的威严和鎭墓辟邪,狮子的五官夸张,嘴微张,鼻孔撑开。寺庙的麒麟、狮子形象,大都有祥瑞平和的感觉。

三、麒麟狮子图像的美学特征

在麒麟、狮子造型的演变过程有明显差别。狮子造型是外域狮形不断中国化的过程。麒麟造型的变化,从初民们希望借助麒麟、狮子驱邪避祸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麒麟、狮子图像表现出了自信和从容;秦汉开始出现在民众生活中;隋唐以至宋元,麒麟、狮子图像日渐成熟,这些瑞兽走下神坛成为了“人”的附庸。到明清,麒麟、狮子图像题材在民间生活中普及,进入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麒麟、狮子由最初被人崇拜的祥瑞神兽,转变为世人的“宠物”。

结论

麒麟、狮子图像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象存在,表面看是初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反映,在更深的观念意识中,初民更相信灵魂不灭,以此来缓释对死亡的恐惧。麒麟、狮子图像中蕴含的神性和世俗化特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民众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在一定层面上是民众在生命一体性的思维模式下,对情感信仰所进行的图像阐释。本文利用图像学、美学的原理对麒麟、狮子造型艺术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解释。通过对麒麟、狮子艺术图像的比较研究,试图利用描述、解译图像内涵的文化意义,进而深入的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