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探究

2020-12-07 16:51:38韩妮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韩妮

(西安科技大学(临潼校区),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明确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成为有用的人的有力保证。劳动价值观教育与教育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所以二者最终的教育目的一致,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就我国而言,我们所要培养的接班人是能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人,劳动教育正是培养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接班人。

(二)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环节。劳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劳动价值观教育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劳动,将科学的劳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热爱劳动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能够使当代大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美好生活。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劳动精神。因此,当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其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对劳动本身缺乏认识

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能够高枕无忧,却不知成功是靠一滴一滴汗水积累而成的。他们不注重劳动本身,头脑中没有劳动的意识。大学生下馆子铺张浪费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与我们如今倡导的光盘行动大相径庭;他们沉迷于名牌服饰、包包、化妆品所带来的表象美的虚拟世界,诸如朋友圈、微博、空间等。相比之下,他们对辛勤的劳动者却毫无感情。这些现象都能够表明当代有些大学生对劳动缺乏真正的认识。再者随着各大直播软件的出现,网红的数量急剧增加,通过直播来获得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汗水所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脑力劳动,但是只有脑力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才是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差

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的劳动是被动的,还有些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积极主动劳动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大都认为只要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好好学习的标准就是不挂科,拿到毕业所要求的学分,不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抱有“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心态。有些学生不注重脚踏实地的努力,只想走捷径,很少主动去劳动,在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中忽视自我劳动教育,不珍惜劳动机会。对于学校要求的假期或者平时的劳动实践活动出现诸多造假盖章的现象。

(三)不珍惜劳动成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从小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环境,使得当代的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更有一些学生甚至有意无意地糟蹋别人的成果。例如:上完课的教室的桌兜里藏满了随意丢弃的垃圾,还有些大学生侵害公共利益,破坏环境,影响公共利益。一味地享受着劳动成果,却不懂得珍惜劳动果实的大学生比比皆是,由于功利性一些大学生在盲目的追求名人的同时对普通劳动者不闻不问,对于校园中的辛勤工作者毫无感情。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一)高校树立重视劳动教育的理念

高校首先要树立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对高校教师强调强化劳动教育教学理念,新时期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劳动教育可以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促进,因此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全面发展息息相关。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要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学科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教育学生摒弃怕劳动和轻视劳动的思想;在思政类的课程之中重视劳动价值观教育,力争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二)优化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优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环境需要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实际教育中的互相配合。第一,加强劳动观念的家庭教育,现在很多父母从小宠爱孩子,以至于孩子步入大学生活不能自理而反过来埋怨父母,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教育理念出现了问题,这就需要补齐劳动教育这一短板,当孩子放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鼓励他们出去做兼职或者回到家中帮父母干活,学生不懂得父母应该耐心讲解,手把手地教会孩子劳动。第二,加强社会教育在劳动方面的教育,社会是一个大环境,社会教育活动的意义很重要,如今的社会太过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大学生进入到社会里首先会受到这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从社会层面来讲应该抵制不良诱惑的传播,改善社会环境。大学生的能力最终还是要由社会来检验。第三,高校在大学生劳动教育方面应该积极引导,高校关于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必须配置高素质、高水平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配备勤于和社会、家庭进行沟通协调的工作者。高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高校利用社会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除此以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也要注重和家庭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