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粤剧进高校的阻碍和创新性策略探究

2020-12-07 16:51:38朱嘉伟贺雪玲雷盛楠吴敬仪孙嫣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朱嘉伟 贺雪玲 雷盛楠 吴敬仪 孙嫣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28000)

一、粤剧进高校的阻碍及原因分析

(一)忽视粤剧进高校的推广

粤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政府对“粤剧进校园”愈发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粤剧进入中小学,目的是挖掘和培养优秀粤剧人才。此外,学者和粤剧传承人也纷纷响应政策号召,诸如“粤剧课堂”、“粤运操”、“粤剧通识教育”[]等策略成为粤剧院团进入中小学的理论指南。相较之下,粤剧进高校的推广显得势单力薄。目前,有关促进粤剧进高校的相关政策还较缺乏,知网、万方等知名学术网站中对粤剧进高校的策略探究也较少,广府各大高校对于粤剧进高校的事宜也并未引起重视。

诚然,粤剧文化的熏陶和粤剧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因而对于粤剧的弘扬与传承,政府政策和社会各界关注导向中小学是无可厚非,但同时应该重视粤剧在高校中的传播,培养青年粤剧观众和优秀的粤剧编剧作家,让高校学生成为传播粤剧文化的重要力量。

(二)粤剧剧目创作力不足

传统的粤剧题材多男女情爱,帝王将相等老套故事,其表现的价值观以及内容与当今社会发展理念大相径庭,与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践严重脱轨,因而难以在大学生中受到普遍的关注,更遑论让他们成为粤剧的观众和传播者。究其原因是国家和地区对于粤剧人才的重视程度和培育力度不足,进而导致了粤剧编剧人才和青年粤剧评剧人严重缺乏,粤剧剧目题材迟迟得不到更新。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粤剧剧目是否需要创新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认为传统粤剧是经典,要保留其原真性,加入新的创作内容会破坏粤剧的原汁原味,更甚者,一些不良商家也会借此机会打着创新的名号,创作一些低俗粤剧来谋取暴利。更大一部分人认为传统粤剧应融入现代审美潮流,进行改革创新。诚然,只有让传统粤剧注入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才能使粤剧更好地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减少粤剧进高校的阻碍。

(三)粤剧表演与宣传形式陈旧、推广方式单一

在少数的粤剧进高校活动中,剧目表演是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粤剧院团也通过粤剧进高校活动对自身院团进行宣传,提高知名度。但相较于现代演唱会中粉丝激情的氛围、动感的音乐和高端的舞美设计,粤剧往往被贴上“高深,难以理解”、“节奏慢,冗长罗嗦”、“老一辈,不潮流”等固有标签,这与青年大学生追求潮流时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此外,在各粤剧院团和广府高校的合作下,粤剧进高校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粤剧进高校的推广方式单一的问题。据实践了解,粤剧剧目表演、名师讲座、社团联动等是粤剧在高校推广的主要方式,这类活动虽然对大学生了解粤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依旧没有跳出“粤剧文化推广难”的怪圈。

二、粤剧进高校的创新性策略探究

(一)加强社会各界对粤剧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

粤剧进高校不仅仅与高校有关,还与社会各界相关,必须加强政府、粤剧传承人、社会事业单位和高校的“四个主体的重视”。在政府方面,政府应当出台更多促进粤剧行业发展的政策为其保驾护航,对粤剧表演团队培养和粤剧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提供更多的渠道与资金投入扶持;在粤剧传承人方面,传承人应当重点培养专业的优秀的粤剧编剧与演出接班人,通过言传身授帮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粤剧传承的主力军;在社会事业单位方面,影响力广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广东粤剧院、佛山粤剧院等可组织更多“粤剧进高校”类型活动,加强与高校校方、社团等沟通联系;在高校方面,学校可适当授予社团权限开展各类粤剧文创比赛、摄影、展览等活动,通过学校官方宣传“大学生走进剧场”、推进名家在高校内开讲座、举办粤剧一日校园游等活动。

(二)创新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粤剧题材

现今大多数粤剧剧目题材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存在“断层”,这就要求必须对粤剧剧目进行创新,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加强其与时代的密切性与联系性。可以通过在校园内组织高校学生对粤剧校园剧进行创编,在保证经典曲目不会被历史所淘汰的同时,更多地结合学生在高校内的实际生活进行粤剧剧目创作。在粤剧剧目内容上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粤剧的学习与观看的兴趣,还提升了学生对粤剧的理解程度与欣赏水平。粤剧校园剧的创编,一方面实现了高校粤剧传承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粤剧在整个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创新粤剧的表现形式,开拓文创产品市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粤剧要迎合高校学生的需求就要加快对粤剧表演形式进行变革,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粤剧云展演”,拉近与高校学生群体与粤剧的距离,克服时间、空间与地点对粤剧表演的限制。此外,粤剧文创产品应当多从年轻群体的兴趣爱好的角度进行探索与开发,例如利用动画动漫、电视剧、网游、3D技术等各类元素对粤剧文创产品进行创新,在粤剧的文创产品角度打入年轻群体的内部,迎合学生的对文创产品需求,进一步加深青年群体对粤剧的认可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