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林 窦莹莹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就业,可以让一个大学生家庭缓解经济压力,甚至让一个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使整个社会得到稳定与发展,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以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择业,以积极的求职行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发展趋势,对时代客观规律的精辟阐述,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科学地观察、分析和研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立场、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哲学方法,是就业教育必须坚持和笃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就业教育者和学生去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的环境变化,提高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趋向多元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需要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全的身心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教育需要考虑到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价值观,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就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唤醒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就业目标,掌握求职技能,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就业的过程是对就业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运用过程,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就业教育内容,是对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指导和现实指向,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就业方向和职业未来。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经济虽然有企稳迹象,但下行压力仍较大,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且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就业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受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可观;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更加多元;经济结构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在就业形势教学中,应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论断,结合社会需求,为学生客观讲述当前就业形势,从“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系列讲话内容中,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帮助学生增强就业信心。同时,结合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理念,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练好专业本领,努力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就业意向就是学生打算从事的职业方向,就业意向教育是唤醒学生就业意识的重要内容,将“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思想融入到就业意识教育中,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学习本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而且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融入国家建设战略发展需求,鼓励青年大学生到地方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课堂中可以穿插基层就业政策、征兵入伍政策的教学,结合“本禹志愿服务队”先进典型的事迹介绍,引领学生奉献青春,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就业价值观是学生在工作中期望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学生在工作中最希望得到什么,是影响学生就业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共同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观点的内涵,阐述了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求全体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努力达到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的价值取向,自觉摒弃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观。课程中融入价值观的教学,让学生认知自我价值追求,学会探索个人就业价值观是教学的认知和技能目标,学生在求职中是追求金钱、地位、权利,还是轻名利、重奉献和服务社会,引导学生的对积极价值的追求。
就业力是就业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核心就业能力包含专业知识技能、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在社会招聘中,不同企业的用人标准里面,基本一致的技能要求是自我管理技能和通用技能,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自我管理技能的教学。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特征,如道德、诚信、敬业等等。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个人成长中离不开道德教育,强调了个体的成长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立德,既要有远大的理想,又要能够脚踏实地干事。就业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达成立德、踏踏实实、热爱工作的干事风格,培育懂得感恩、助人为乐的品质,学会自省、学会自律的自我管理理念。
“说真话是水平,干实事是能力。”形象地描述了诚实信用品质的重要意义。诚信是不仅仅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全面发展的前提和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对大学生而言,真实客观的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能力,是诚信的具体表现,教学中系统论述诚信品格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大学生诚信做人。
“敬业是一种美德,乐业是一种境界。”这是对于工作的态度,强调了要专心致志、履职尽责。在就业力教学中,播放全国劳动模范纪录片,讲述全国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等方式,引导学生立足工作岗位,发扬钉子精神,保持工作激情,善始善终,不断取得新成绩;引领学生领会“三严三实”的精神内涵,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善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与就业教学中就业权益教育的融合,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在就业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就业实习、单位签约等,课堂中安排学生就业权益的教学。通过就业权益知识点讲解,就业纠纷案例分析,模拟签约就业合同等过程的学习、辨识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把握法治思维方式的内涵及特点,让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方法处理威胁权益的行为。
创新就业课教学方法方式,增强思政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需要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与新的理论成果的有机结合。如何做到学生喜爱,创新教学方法方式是唯一途径,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可根据课堂学生、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交流互动、活动教学、讲授引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思政内容巧妙地融入就业教育课中,提高教学效果。
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调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就业形势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接收新形势新信息,采用《就业形势之我见》类似的就业形势分析,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查阅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总结信息的能力,从而营造人人参与氛围,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更加深刻。
讲授引导是课堂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信息直接、客观、秉中持正,不会有太多个人色彩的内容。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采用讲授引导教学法,需要讲授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学者的品质,结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活动教学方法,可以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创设适当的职业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活动中感知信息,获取知识。例如组织《生涯幻游》《职业角色转换》《交换价值观》《就业兴趣岛》等活动。
学生就业因生源地域、专业、求职意向不同而情况各异,社会用人也是因招聘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要求不同而需求各异,就业就自然的具有其个性化的属性。课堂是大而全面的知识教学,课后的个性化辅导是学生的迫切需求,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以课堂理论学习、就业探索为基础,强化信息对口、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平台功能,才能更好的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就业教育中,更好的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新媒体时代技术,拓展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的学生根据自己需要习惯在网络中寻求信息,新媒体的普及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效益覆盖面广、持续性功能和时效性等特点受到各行业的青睐。就业教育尤为如此,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将求职技巧、求职经验、就业信息、职场分析等相对零散的知识集成模块,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到就业形势、社会用人标准、不同企业用人偏好、价值追求等信息中去,发挥新媒体第二课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