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冉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历经几千年沉淀升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塑造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品质,影响着一代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也是树立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而作为其中精髓的优秀传统艺术,所承载的“以美引善”、“以美促德”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潜移默化地良好效果,通过深入挖掘其深刻内涵、应用价值,将其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助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文化氛围,塑造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和优秀品质,提升高校思政工作教育成效。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是凝聚的历经几千年社会变革而形成的思想、知识、精神的泛文化系统,主要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她的底蕴深厚,其中蕴含的精神不仅展现在艺术作品中,而且表现为艺术家的言论和主张,更蕴藏于深刻而广博的人文思想里。传统艺术绝不仅是满足于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和身体其他器官的感觉或感受,更可贵的是一代代艺术成就中富含着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给予人心灵安顿的养分。或者说,每一代艺术层积在特定的历史地层里,构成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也是我们今日继续丰富发展文化育人的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总是与人文思想的发展相始终,这是中国传统艺术观念的基本特点之一。历代艺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艺术创造与社会演进和哲学观念变化结合起来,以艺术作品为时代精神做了最好的呈现和声明[1]。这种优秀传统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更是为促进以文化人、推进人自身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
时代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是坚定文化自信、传递正确价值导向的精神源泉,其中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教育资源和思政工作方法,将其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内生动力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改进、更新、完善的过程,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要求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资源、充分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象发生的新变化。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深厚力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提升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追求。为深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化发展,改善从传统“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从“道理灌输”转为“主动吸收”,切实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指明了发力点和方向。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展现形式,其中凝结的育人思想、价值追求、高尚情操等内涵,将其潜移默化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正处于“拔节孕穗”的青年学子的内在品质、理想信念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情况,关乎着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的质量。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是立德树人的基本体现,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稳步推进的应有之义。五育教育德育为先,体现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在育德,并且德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首要参考因素。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自古就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作为一种精神观念的借喻,对受众对象的内在涵养和价值追求都产生着长远影响。这些优秀传统艺术是直接来源于生活,蕴含着生活中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生活、参与实践、砥砺品质,增强内在奋斗价值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应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爱国、文明、友善、诚信等优质文化,一直影响教育和熏陶着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特别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并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具体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发挥影响。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就需要了解和熟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接触优秀传统艺术中透过艺术现象看本质,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自身修养、精神价值和内在涵养的基本要求,浸润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和具体实践行动当中。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而面向大学生群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艺作品,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引导大学生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受众对象的具体特性和时代的具体要求,既要运用好传统常规平台,也需要运用新时代新技术新平台。
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主阵地,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引导,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常规渠道。当前思政课堂教学中主要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其中“思政课程”是一直以来推行和实施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和推广应用极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拓宽至各学科各领域门类。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也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种传统阵地,将所承载的内涵、历史、文化背景及精神价值通过讲授者讲解出来,给予受众对象以思考。高校可以结合学科实际,基于艺术融入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等育人环节,制定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素质拓展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和新课程体系,同时对育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实效性研究。例如可以开设相关的美学修养、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艺术鉴赏等选修课,必要时可以开设人文类的必修课程及增设对口专业,以讲授、研讨、分享、讲座、沙龙、座谈等方式与学生紧密互融互通。发挥高校学科特色相结合相融入的效果,进行艺术思想的氛围营造和熏陶,增进学校文化艺术品鉴水平,通过营造浓厚氛围潜移默化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念。
艺术来源于生活,与生产生活具体实践密不可分,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国先进的实践经验。伴随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实践研学一直是学生走进、融入、接触和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由于受制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场地、资源和人力等条件,实践研学近年来已成为一种学生感受社会、走进生活的重要体验途径。高校可以利用寒暑期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各类校园体验文化活动、实习基地等途径走进不同高校、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工厂车间等场所,近距离接触艺术作品的创作流程和成果展示,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内涵意义,通过有形的艺术展示凸显无形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追求,以对大学生砥砺品质、修身养性。
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特别是网络应用带来的新媒体产品的传播及其直接作用于大学生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因此,通过网络平台创作制作优秀的网络文化和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宣传推广普及,特别是影音图文、甚至直播的形式,均会让广大学生随时随地亲身感受其中的魅力。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传统思政教育内容之外,关注和重视网络思政教育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网络传播内容超越时空限制,直接作用于学生所带来的效果能量是十分巨大的。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出来,借助高校易班网、大学生在线、两微一端,特别是用青年人的语言在青年人聚集的B站发声推出,将优质内容渗透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多方位创新艺术走进青年学生内心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激发优秀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命力的重要形式,更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时化的重要契机[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见之于形的教学、体验,也需要各类教育基地深厚文化底蕴和氛围的熏陶及潜移默化。当前高校设有校史馆、工作坊,甚至设有博物馆、展览馆等,我们均可以将其称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基地。基地除了承载展示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外,更重要的是给参观者以内心、精神的熏陶和慰藉。组织引导广大大学生走进中国优秀传统艺术博物馆、展览馆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参观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正熟悉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成长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教育价值。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一个人成长发展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这种文化也具体体现在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和日常言行举止当中,对身边人、受教育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潜移默化。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课堂教育教学的引导灌输,但更需要教育者和引导者将其融入日常的生活、工作、教育过程中。因此,要做好二者的有效融合,就需要提升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欣赏和品鉴水平,并一以贯之将其美学、修养和内在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贯通,为身边人和受教育者做好表率和引导,营造积极健康高尚的教育氛围,切实增进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素养。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的课题,需要教育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需要发挥好多方位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运用好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文化形式,依托课堂教学引导、实践研学感受、网络媒介传播、教育基地熏陶和日常生活的渗透等路径,促进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积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通过耳濡目染、亲身感受,实现日常教育理念的溶盐入汤、潜移默化,达到“以美引善”“以美促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