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二中学,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新时代的历史故事应用策略需以体现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引导性和拓展性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从而达到创新课堂导入、深化知识理解、促进课堂互动的目的,这样才能优化历史教学质效,实现中学历史教学在当代教育中地大跃进。
利用历史故事创新课堂导入的过程一共分为两步,结合《秦统一中国》,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主要的教学内容,提取教学核心,例如《秦王扫六合》的内容主要是讲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史实,在真实的历史中,秦始皇并吞六国之后开始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的计划,也正是因为修建长城时征用太多的劳役,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掀起反对王朝暴政的第一次历史高潮。故教学核心应当是以秦始皇的功过为主。第二步,由教学核心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并重点体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并反映出真实的历史矛盾。比如以秦始皇修建长城来说,长城的修建意在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从这一点看来秦始皇有功无过,但修建长城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可据此导入《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引入新课的故事导语为: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孟姜女与丈夫范喜良新婚仅仅三天,范喜良就被征役修建长城,进而劳累而死,孟姜女为夫痛心哭倒长城,在这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情境?秦始皇为什么要修长城?秦始皇扫六合之后都做了哪些事情,目的和历史意义是什么?通过故事导语提出多个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寻找答案。
借用历史故事深化知识理解的过程一共分为两步,结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分析真实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即是汉武帝拒绝与匈奴和亲,执意攻打匈奴,这里就需要导入《封狼居胥》的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说的是汉朝大将军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大获全胜并封山而归,反映了大汉朝攻打匈奴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第二步,借用历史故事深入分析汉匈之间的历史矛盾,反映大汉王朝统治者对于匈奴的和战态度随历史的演变过程。《封狼居胥》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霍去病的身上,但霍去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丰功伟绩,还是离不开汉武帝的提拔和信任。青年时期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而《封狼居胥》的故事正是从侧面说明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一方面是要打击匈奴而保边境平安,另一方面则是要攻打匈奴以开疆拓土,巩固王朝统治根基,教师借用这段历史小故事而说明汉武帝时期与汉匈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可以让学生深刻解读历史知识。
巧用历史故事促进课堂互动的过程一共分为两步,结合《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利用历史故事创设历史情境,可引入电视剧《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故事说的是以邓世昌为首的海军官兵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通过影视剧中演员的精彩演绎,可以让学生们进入那段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岁月,了解清廷内部的腐败和残酷争斗,外部强敌的船坚炮利,都预示着甲午战争的悲惨结局,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大家根据剧情重新演绎历史故事,在语言、行为互动中感受邓世昌的爱国之情,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第二步,移情入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和强国志。《铁甲舰上的男人们》所反映的甲午战争的史实相对准确,李鸿章、邓世昌、翁同龢、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这些人物对于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有责任,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历史功过,采用分组方式,立足“人物功过”深入分析清廷的腐败无能和列强的狼子野心,以及晚清能臣欲扶大厦之将倾的美好愿望,通过师生互动唤醒学生心中的爱国情和强国志,引导其吸取历史教训,坚定为建设现代化中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需在历史故事辅助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分析能力。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当深入分析灵活应用历史故事的策略方法,立足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引导性和拓展性特点,从创新课堂导入、深化知识理解、促进课堂互动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分析,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切实提升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