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晓峰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河南 洛阳 471000)
中职学校作为当前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其教育教学的实效无疑决定着一代不同专业领域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强弱。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在中职学校各专业中都存在的基础知识学科,理应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能力实现初步应用,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英语知识的应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而客观来讲,目前中职学校英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面临着很多挑战,不仅是职业化特色造成了英语等理论知识学科在师生心目中的副科地位,更在于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但是,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笔者认为,英语教师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新的调整方向,切实围绕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逐一去消除它们。
客观来讲,目前的中职生,大多就是因为初中阶段学习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无法进入好的高中进行学习,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中职学校。而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的理论知识学科,往往有很多学生存在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很多中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的不良习惯致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难以跟上节奏,很多学生已经在过去几年长期处于“听天书”的感觉。学生不愿意主动在课余时间补习过去没有掌握的基础知识,这也令英语教师无能为力,想做到帮助学生们能够在中职英语课堂上收获知识有点天方夜谭的意味。
相信现在很多同仁们都有深刻的体会,在上个世纪我们接受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时候,除了听一下教学相关的磁带,就是教师领读、板书、强制记忆词汇、书写,偶尔串联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当然,上世纪的英语教学形式不丰富有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缺失的因素,也有专业教师匮乏的实际现状。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的今天,计算机、互联网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在了广大教师面前,一部分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及时改进和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确实还有一些教师或者是因循守旧,也或者在某种情况下认为创新和调整也无法促进实际效果的改变,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平时课堂上的沟通与互动仅局限于一部分相对来说基础知识不太薄弱的群体,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客观来讲,目前中职学校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还是教育部统编各类中职院校通用的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内容难易程度在合理区间,但是由于中职学校职业化的特点,目前没有教材做到围绕相关专业的内容和今后的社会实践应用状况去编写,这不仅会降低教材在中职学校体系中的实用性,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常中职学校招募的高学历、年轻化的英语专业教师都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能力,但并不具备中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所需要了解的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因此,也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更多地传授给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让课堂回归平淡,学科知识本身让学生感觉不到有什么大用处,也就不愿意在课堂内外专注于该学科的学习。
实践证明,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习知识也不例外。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学生们心智水平都不差,之所以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勇气,跟以前所受到的高压式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一定关联。虽然已经强调素质教育多年,但是从我国各项实际来看,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以分数论英雄,在此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成绩压力,也就不得不逼迫学生们去学习,这样一来,加剧了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学习丧失了热情。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的环境下,要更多给学生一些成年人的环境,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课程教育教学中营造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例如,涉及到幼儿教育等专业的教育教学,要尽力引入一些与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收获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能够提前感受到知识应用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实际来讲,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岗位要求的确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一些旅游与酒店管理等未来走进服务型企业的专业,学生英语知识水平不行就明显不符合该专业招募人才的实际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应当尽量依据就业需求来设置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情景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要锻炼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口语运用能力。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单元核心内容,利用动画,音视频,或者微课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其效果明显好于纯文本输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编,为学生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应用与交流。与此同时,由于中职学生自律性较差,对老师留的课后听说作业完成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地加大课上英语信息量的输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现课堂与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与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材中的文本素材进行加工,以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通过视听感受、声像并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课上有足够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