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慧
(山东美术馆,山东 济南 250000)
现如今美术馆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资源向大众知识体系转变,因此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最能够使画廊的社会责任反映出来的。可以确定的是我国的美术馆有先进的硬件设施,但是相对应的运营管理往往观念比较落后、具有相对单调且枯燥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公共教育服务等方面,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深刻把握和理解美术馆公共教育,从而没有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教育的“教育”功能。美术馆两千年后的发展方向逐渐从传统的重视收藏物品转变成专注于为“人”服务,以强调“以人为主”的教育理念。著名艺术家范迪安先生说:“美术馆的教育是建立在公共社区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的,相较于重视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提供较高水平的文化福利给每一个参观美术馆的观众。目标是为了使国民的审美和文化意识提高,并且参与到社会精神文明的创建中。
博物馆的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博物馆中没有收藏一定价值的物品则它所存在的物质基础就不复存在了。作为收集、保护和传播有流传价值的物质收藏中心,是博物馆发挥去功能的重要依据,博物馆中收藏的丰富的藏品资源使博物馆开展公共教育能够更加稳定的进行。博物馆美术馆中收藏的物资资源在公共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在美国三个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芝加哥博物馆的藏品丰富,以至于为了满足具体的培训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各种教育资源。比如说,艺术史迷你课程是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针对成年人开展的一门课程。我们通过艺术馆公共教育员工的引导下,对一系列的课程进行学习,美术馆生动的讨论以及短小精悍的艺术讲座等课程,大多数以特殊收藏品的展览为主题来开展进行[1]。
某美术馆在二楼的公共场所使公共教育顺利开展,相当于开放式的教育空间。二楼一个开放的展览大厅和公共空间相连,可以将200个人容纳在一起。他们在美术馆开展讲座,研讨会以及少量的少儿运动。公共教育的展开没有相对安静的环境,没有单独的空间使活动运行。往往在进行公共教育展览时,由于参展的观众在展馆中随意走动,从而导致他们会打扰到彼此。在嘈杂的环境中,参观者不能安静的享受艺术,也不能得到美好的艺术体验。另一方面,活动的参与者也经常分心被打扰[2]。
中国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往往是从传统的、单调的陈列室形式向以先进、休闲、多元化的形式转变。观众来到美术馆,除了向往她的崇拜者的情怀之外,还想要对作品进行观赏从而使自身的精神品味和审美品味得到深化。赵永军先生,创建湖南国际艺术区的负责人,说:“美术馆不仅仅是摆放收藏品的作用,使观众感觉到冰冷没有烟火气,而更重要的是使观众充分的信任和尊重美术馆,并且发挥培养观众审美品味的作用。”改变美术馆的第一步是使观众对其充分信任,美术馆以一种善意的姿态,使观众在展览中有着宾至如归的感受,才能在每次展览中集中观众的感受和各种各样的工作,为观众服务。美术馆的切入点是“品牌意识”,国内有较多的美术馆展览,少数高效率的美术馆往往每年可以开展10到15个的展览,但每一个展览不一定需要进行适当的公共教育,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管理运营,不可质疑的是:现代美术馆需要使公共教育进行品牌推广[3]。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使学生直观的进行学习,他们应该努力把博物馆变成一个使学生快乐的地方,让学生“将玩乐与学习结合起来”。博物馆需要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积极调动,这样他们才会想在学习结束后回来进行补充学习。博物馆需要营造出轻松娱乐的氛围,让人们在博物馆里轻松、愉快、独立的学习,除去在一些人的大脑中出现的“无聊、古板、过时”的博物馆形象。因此,博物馆方面应积极与学校接触,对各种活动展开进行,在学校开展额外的教育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再次进行补充。这将使博物馆在国家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的与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不仅可以使博物馆的生命力增强,同时促进了教育功能的扩展和多样化。但显而易见,目前的教育状态是长期忽视博物馆公共教育、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措施欠缺,博物馆人才缺少培养,同时博物馆缺少与学校等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较少。当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以教育的形式展开,将各个空间与学习背景相结合。教育不用刻板的在学校开展,还可以在其他任何地方进行。同时不能够忽视学生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课外学习。所以,有关部门应开展宣传工作,使博物馆能够发挥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作用[4]。
现如今的社会,大部分人已经把参观美术馆当做平常的休闲生活方式,“加快社会改革”的发展方向被国家博物馆提出,使美术馆的休闲娱乐变为职能之一,公共教育性能加快了现代社会的改革创新,同时大多数的博物馆更多的重视其教育功能,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向是将公共教育置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