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占芳
(桐乡六中教育集团实验中学,浙江 嘉兴 315000)
2018年笔者有幸听了关于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市级公开课,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效率印象深刻,她是以初中英语课堂内师生互动为焦点。笔者观察到其以有效教学设计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授课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对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方法和理论尤其熟悉,能够把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与支架教学理论应用于她的课中,常常能够体现出让学生以所学词组、单词进行自由表达,通过有效课堂活动提升学习兴趣的做法。
支架教学策略的特征是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以营造一个整体的、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与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根据这个建筑隐喻,伍德(Wood.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这种教学思想源于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本课是外研版《新标准》八年级上册Module11 Way of life Unit2 In England,you usually drink with milk.。本模块是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本课能更好地使同学们理解地方文化差异,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理解所谓“入乡随俗”这个道理。主人公王辉用第一人称将自己在英国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凸显了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授课老师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在英国的亲身经历,搜集自己的视频和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
从教学方法上分析,授课老师做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面向结果”到“面向过程”,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变,笔者从中得出其使用了建构主义教学策略中的支架教学。笔者以授课老师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本话题中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搭建的概念框架有:根据老师自己在英国的亲身经历,让学生迅速了解本堂课的话题,并与学生一起对拿着伞的英国绅士这张图片展开了讨论。接着的两张图片,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方文化差异,激活了他们的相关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内容形成一定程度的了解。通过讨论,学生知道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个特殊疑问句的设置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和盲目性。通过渗透英国文化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自然而然引出谚语“入乡随俗”。英国食物文化的图片展示,为学生的语言输出做了铺垫。词汇图的搭建,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最后的示范支架,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支架示例:
教师搭建的支架一:用录像展示的背景支架
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产生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产生了。④教师利用播放的视频和导入时搭建的话题“支架”,降低了语言的难度,使学生获取信息显得尤为简单。
Play a video to show the teacher’s own experiences.
教师搭建的支架二:用图片搭建“英国习俗”的话题支架
Show some pictures.
picture1 (A gentleman with an umbrella)
T:He’s a gentleman.Where’s he from?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S1:He looks like an Englishman.
S2:He was born in England.
S3:He likes walking.
T:He always takes an umbrella.
Picture2 (telephone booth&postbox)
T:When does she use an umbrella?
S1:When it’s rainy.
T:This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ustoms.
……
在这节阅读课上,笔者发现授课老师运用读写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将支架理论运用其间,开展“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来搭建“支架”,对阅读的难点进行了较好地处理,采用小步快走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分解,以此来降低语言信息处理的难度,为学生阅读文章支起了框架,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1.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应该有一定的提前预测,并能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项教学活动的目的,能为具体的教学活动做出明确而详细的说明,对每项活动有清晰的指令,并设置明确的活动目标,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好探究任务。
2.探究学习的帮助者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支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尝试通过“支架”来处理语言知识,熟悉并掌握“支架”使用的方法和过程。
3.自主学习的支持者
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教会学生思考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促进学生通过主动构建来进行英语学习,做学生英语学习的鼓励者和支持者。这些支持不仅包括必要的学习资料,而且还包括给予学生充足的构建空间。
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利用支架理论进行阅读教学的积极尝试,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