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探索

2020-12-07 16:51:38满玉春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满玉春

(吉林建筑大学基础科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2)

一、引言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1],随后在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2],明确了地方省属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作为公共基必修课的大学物理课程,即为理工类学生提供了一个物理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科学方法的基础,并且它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对现有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的基础上[3][4],从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在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对现有大学物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5],我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依据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优化。突出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部分,重点讲授后继专业课程需要的部分,适当的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将课程中被弱化的知识点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比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增加力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在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部分做拓展,在保证课程全面学习各部分的前提下,又做到了主要部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教学中通过介绍物理在专业中的应用,对实际工程技术案例的分析,即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加了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为了解决现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我们以修订的教学内容为主线,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开展课程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转变,将一些内容深度较浅、介绍性学习的内容通过录制的教学视频和相关的学习内容上传至学校的公共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APP随时登陆学习和观看,并且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于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和讨论的问题,首先教师将预习的重点及相关问题上传至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对主要的知识点进行阐述和说明,抛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并且通过布置课后任务,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对于部分同学对课程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及手机APP及时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的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遗留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三、改革评价体系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在基本考核模式“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不变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课程平时成绩的占比,考核内容多样化、过程化,将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6]。

其中平时成绩部分,除了出勤和课后作业部分,我们增加课程的章节总结和学习心得部分及课程专题研究报告,出勤和作业能够基本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通过章节总结和学习心得,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使得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增强其学好物理课程的信心;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查阅资料给学生布置课程专题,学生要通过专题资料的查询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完成专题报告,对于完成好的同学,借助于物理实验中心硬件设施可以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期末考核部分在测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大了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题目,增大主观题目的占比,使试题类型更多样化,更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中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物理课程是所有理工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尤其地方省属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案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开展教学改革,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