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锦州 121000)
教育改革规划指出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处理好各种事端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在高校组织开展应急管理时,必须要推动其稳步进行,还要正确的认识教务管理工作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以此才能够制定科学的、协调的应急机制。在应急工作体系当中不断的融入新的技术,旨在新背景下推动管理方法、管理环节的优化,由此为我国高校的应急工作提供践行方向。
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由此也导致社会信息更加复杂多变,如此对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目前,高校也出现了多元的应急事件,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事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教务工作应该关注这些内容。突发事件不仅能够对学校的物质设施带来影响,同样也会造成教学障碍,影响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还会影响部分师生以及家长的心理。基于此,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应该时时发挥教务工作的职能,并且有效地避免应急事件产生的影响。其次,教务工作人员必须要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应急协调机制,并且在推动应急机制发展过程中要保证责任的明确化,机制的灵活性、通用性、稳定性。
伴随着通信技术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目前移动终端几乎成了教职员工和学生人手必备的工具。基于此,教务人员应该抓住此特点,引领教职员工科学地认识问题,并且基于此编制科学的预案。面对日趋多变的环境,以及现在社会上矛盾凸显的复杂形势,高校的管理者应该对错综复杂的环境进行认识和评判,有效地避免临时抱佛脚的错误认识,需要以准确的预防、超前的眼光看待、分析、研究未来要发生的问题,并且基于移动终端将未来之势呈现于高校网页之中,让教职员工能够初步接触到这些应急事件[1]。除此之外,教务工作人员应该要准备编制科学的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当中要准确把握四个要点,第一,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别,应急平台、应急方式、应急措施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能笼统含糊,没有原则。第二,方案的制定要体现完整性。要体现事发前、事发中、事发后如何做,要利用哪些资源,确保内容的准确、方案的完整。第三,保证方案的操作性。预案内容不仅要明确行为,还应该尽可能地去采用一些可以实施的措施。第四,要体现方案的规范性。对常规的内容以及表格和附件都要做明确的规定,坚持小而精的原则,陈述内容清楚明了,避免拖沓、模糊。并且要实时的基于移动终端设备,构建智慧云平台,将这些信息公布于高校教务工作管理平台之中。
对于高校的教务工作而言,必须要在管理当中突出重点,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才能够推动应急管理的高效化。对于应急事件而言,大都具有基础性、不可预防性以及损失性,所以,教务工作人员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应该基于其特点尽可能地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进而从以下几个层次推动应急管理中的重点建设内容。首先,在处理过程当中,必须形成一体化的机制,上级和下级要把重点工作放在科学制定预案层次上,做好预测能够有效地避免应急事件的发生,同样也能够有效地为突发事件提供措施。其次,要做好资源整合,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逐步建立起板块化,责任分类管理的应急体系。其三,在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完善管理领导机构指挥体系和日常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应急管理流程,实施统一化的调度指挥,提高管理水平。
应急事件会对高校的财力、人力造成影响,要想真正地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就必须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促进管理队伍的建设,如此才能够减少不必要的隐患带来直接效应。在建立应急队伍后,要通过宣传和演练以及风险评估等各种事件,促进其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相关经验表明,应急事件的发生大多数是爆发性的,大面积性的,所以如果只靠自救而逃生,那么在短时间内时效较低。如此,必须要强化实践演练,举办能力活动,加强教职员工的自然灾害预防能力,并且定期开展演练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训练其反应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例如,现如今在中小学中对火灾和地震的演练常常在进行,但是在高校中有的就是各种宣传活动,或者在班会时班级进行讲解、发发资料就草草了事。基于此,高校教务人员就可以通过举办高校火灾地震演练活动来强化应急队伍以及教职员工的应急能力。比如,教务人员可以在学校某些地点制造火灾现象,进而观察应急队伍和教职员工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来提高应急队伍与教职员工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应急意识,提高了教务管理效率。
简而言之,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应该归入教务工作之中,并且教务工作人员应该基于信息技术以及新理念的引导,从各个角度推动应急体系的建设。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构建应急预案体系,并且通过实践演练,强化全校安全意识和自救行为能力。如此,从根本上提高教职员工的水平以及高效应急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