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校,重庆 400038)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耐性较差以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这就给教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考虑积极地将现代信息化设备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寻找科学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时,需要尝试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而这种主动的学习状态自然比被动的学习状态的教学成效高。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特征入手,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1]。
比如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需要了解学生爱做手工、爱实践的天性,认识到比起听教师讲课,他们更愿意自主探索,自由实践。教师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在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之后,让学生自由探讨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平行四边形纸片的方式,或者利用信息设备让学生切分平行四边形纸片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测量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再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相关内容时,也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开展此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的有效性也就得到极大的提升。
微课是教师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成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托,教师可以借助微课来精简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用较短的时间精准地学习和掌握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成效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心都比较差,所以应用微课也恰好适应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能够让学生在自己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时候开展学习活动。当然,由于微课具有可反复播放的特点,也具有满足教师个人的设计要求的优势。所以,其在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成效上极为突出。
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三角形”的内容时,就可以尝试着制作讲解不同三角形特性的微课视频。通过图、声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讲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特征,进而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再比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尝试着给学生有趣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找到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高和底,进而更好地计算三角形的公式。
人类的大脑在记忆相关知识和信息时,会比较偏向记忆有联系而又呈现出图像化的信息,而情景化的教学活动恰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到一个特定教学情境之后,将教师所讲信息通过这个教学情境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尝试着通过开展情境化的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提升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成效[3]。
比如,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类似“老师想在家里设置一个长为3米,宽为2米长方形的花圃,经过与家中其他成员商讨,定下来以下几个设置方案:第一,直接在院子中间设置花圃。第二,借用院墙的一条边设置花圃。第二,在墙角设置花圃,借用院墙的两条边。那么,你能计算出每种设计方案所用的材料长度吗?”而通过设置这种情境,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化。而在尝试着将情境化的教学活动应用到信息化的教学课堂时,教师就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教师可以将这个教学情境通过图画或者视频展示给学生,在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这个教学情境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同,学习习惯也不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如果仅仅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学的成效自然不会很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
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整数的加减法”时,就可以尝试着给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类似“1+2+3+……+99+100”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一部分内容的方式,对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进行探究。而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给学生布置比较基础的题目,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当然,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分层教学法与微课进行结合,为学生推荐不同程度的微课视频,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的方式观看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信息化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其有效性,使现代信息设备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