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2020-12-07 16:51:38吴霜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吴霜

(新疆库车市伊西哈拉镇中心幼儿园,新疆 库车 842000)

在我们生活经验中不难知晓,语言交流是人际交往中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然而,非言语交流作为言语交流的补充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言语行为是指除了有声话语这一沟通形式之外的任何交流方式,它比语言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同时包含更多的信息,能够表达出说话者内心真实想法和态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体态语、人际距离、辅助言语和类语言等方面。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幼儿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绪和接收能力。然而,就当前状况来看,提及幼儿教育,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有声语言是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会忽略非言语因素。经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对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的年龄尚小,更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耐心,熟练地运用非言语行为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一、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对幼儿的影响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非语言行为能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因为年龄小,性格敏感好动,非语言行为能够更为形象、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些行动或眼神的鼓励,能够让幼儿快速地集中精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其次,非语言活动能够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掌控教学内容,幼儿教学当中,教师合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能够有效的辅助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的内在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思维的开拓发展。再有,非语言行为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肯定的目光,温和的微笑,都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相反一些教师面部表情冷漠会让幼儿感到紧张,害怕,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注意力。

二、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误区

幼儿教师非语言行为的错误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都会存在一些不良的手势习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使用手势比划,手势使用过度会让幼儿思维混乱,手势幅度太小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其次,和幼儿交流的目光不够恰当,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会习惯将目光锁定在几个同学身上,有的教师为了照顾集体,会将目光游离在整个班级之中,这种过度关注或没有关注的目光,都不利于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再有教师的面部表情变化过快或者是面部表情过于丰富,都会影响幼儿对教师的认知,面部表情过度死板会让幼儿感觉紧张,面部表情变化过快会让幼儿无所适从。一些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教学活动时,自身的身体姿势也会给幼儿造成不同的影响,有些教师过比居高临下地站在幼儿面前,会引起幼儿的紧张和恐惧,有些教师完全站在讲台前不走进幼儿也会让整个教学的氛围过于紧张,有些幼儿教师过量的在幼儿周边活动,会使得教学环境过于松散。另外有个别教师会出现自我情绪控制不当的情况,在课堂上过度带入,也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情绪[1]。

三、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合理运用

(一)合理运用目光语言

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肯定鼓励的眼光,看着幼儿给予幼儿自信。同时,教师要能够取从幼儿的眼神中总结教学调整方向,当幼儿目光兴奋时,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当幼儿的目光出现躁动不安的情况时,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保证幼儿能够跟上教学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保证目光环视整个班级,对于个别需要关注的幼儿给予重点停留目光,对于羞涩敏感的幼儿给予关怀的目光,用略带警告的目光提示爱动爱闹的幼儿注意纪律。

(二)合理运用面部表情语言

幼儿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适当微笑,当敏感羞涩的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微笑的鼓励,当幼儿出现生活困难时教师要微笑引导其战胜困难,当幼儿犯错误时要用微笑缓解其紧张情绪。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使用不同的面部表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伤心快乐,愤怒,要注意面部表情的变化自然适度,不能过快或过大,以免让幼儿紧张恐惧。

(三)合理利用手势语言

幼儿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使用手语来表达教学情感和内容,其中指示手语能够让幼儿做出有秩序的活动,拥抱等情感手语会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模仿类的性享受与会强化幼儿对知识的认知水平[2]。

(四)合理利用身体姿态语言

教师的身体语言会给幼儿传递很多信息,幼儿因为年龄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适当地抱起幼儿和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认为教师喜欢自己。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发展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幼儿,要时刻调整自身的站立坐行的姿势,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不要频繁变化姿势影响幼儿的注意力。

(五)合理利用空间距离语言

教师与幼儿之间合理的空间距离是控制其亲密度的重要标准,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内容在适当的时候走入幼儿中间,促进情感交流,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在需要的时候教师可以下蹲或者坐在孩子身边和幼儿交流,拉近彼此距离的同时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也容易控制幼儿的注意力不被其他外界事物干扰。

(六)合理运用外表语言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外表语言,穿着得体大方,在适度的美感环境下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进行手工课时,教师可以穿上带有几何图形的衣服,让幼儿认识不同图形的特点,促进其思维的发散。教师切忌穿着新奇鲜艳过度的衣物,防止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四、结论

总之,想要实现幼儿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重视非语言行为的灵魂辅助力量,在教学工作中合理运用各类非语言行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