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07 16:51:38张玲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张玲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引言:通过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调研可以发现,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学方法的落后,较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校园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优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幼教机构对于专业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一、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概述

校园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合作,以完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双方各自的特点,结合彼此的优势资源来实现双方的共赢,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在校园合作培养模式中,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的学生不仅能够与一线幼教工作者进行沟通交流,还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于专业以及自身职业能力的认知,缩短学生毕业于上岗之间的时间。在校园合作培养模式中,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工作能力的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其综合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都非常重要。而高职院校也可与幼教机构进行资源的共享,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幼教专业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这也符合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模式的策略

(一)建立校园合作人才培养互动平台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合作模式的优势,聘请不同阶段的幼儿园教师来进行讲座或者是课堂的讲述,利用不同阶段内教师自身的经验、专业和知识结构、职业方向的不同,来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益。不同阶段的幼儿园教师参与到课程介绍当中,有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的设计和开放更加的完善。而这些教师也能够更好的分析学生的职业岗位和能力水平,对其课程标准构建、能力培养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这对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专业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也将大大提高。而利用校园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彼此间的互动平台,有助于精品教材的开发,通过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课程,有利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提高,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课程的应用效果也大大提高。而幼儿园教师来担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指导,能够和学生交流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专业视野的开阔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学生去主动学习,增强其实践能力。

(二)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校园合作培养模式中,能够通过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的合作,加强学生对于专业方向、专业素养的理解,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幼托机构性质和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专业素养、道德素养、职业观念、专业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进行评定。在校园合作模式过程中可以以幼教专业的职业眼光,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评定。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在组内的表现、在校评价、实践表现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以托幼机构的人才需求为基础,以该工种的职业技能为主要鉴定方法,由此来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而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技能的提升,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不仅能够为托幼机构提供更加高质的专业人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来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以幼教岗位为导向完成教学改革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够与其实际能力相连接,即满足幼教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明确学前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立足校园合作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岗位为导向,坚持校园和托幼机构的合作,保证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能够相融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良好。而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可以以幼教岗位为导向,借助托幼机构的资源,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加深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岗位需求的认知,做到理论与应用并重,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教机构的结合程度,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紧密连接,以培养出论基础扎实、工作素质高的现代化综合性人才,加强其对于岗位的适应程度。

结束语: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幼教机构对于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利用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