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茜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以培养熟悉旅行社管理基本理论、掌握旅行社主要岗位业务流程与操作要领,职业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旅行社人才为目标,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山东协和学院为例,对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对“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金课”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迫切要求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教学中暴露的课程含金量不高、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培养具备过硬的旅行社岗位操作技能和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的高素质旅行社人才,是该课程打造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金课”的核心目标。
重组教学内容,博采众长,吸纳多本教科书之精华,并注重与时俱进,吸收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新动态、新知识。例如,在线旅游平台与传统旅行社的融合发展,研学旅行、养生保健旅行、户外休闲旅游的兴起给行业发展带来机遇与创新等均融入课程教学中,并根据旅游业发展态势不断推陈出新,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前沿性。授课过程中,不以教材编排章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传递,而是以旅行社业务流程和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重新梳理知识点,采用模块化、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运营模块、管理模块,下设8大教学项目、5个实训任务。
基础模块包括认知旅行社和设立旅行社两个教学项目,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发展历程、主要职能与业务、旅行社设立的流程及内部岗位设置等基础知识点;运营模块由项目三到项目六构成,涉及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营销管理、旅行社计调业务、旅行社接待业务等旅行社运营的关键环节;管理模块包括旅行社服务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教学项目,对旅行社产品质量及内部职能部门的有效管理是学生未来走上旅行社管理岗位必备的职业素质。在课程知识框架体系中,设置了5个相互关联的实训任务,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赋予了课程内容的高阶性。
运用课堂派、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体现课程的互动性与创新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每次课确定一个主题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引导学生课前阅读相关网络新闻,提高行业敏锐度,课中进行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实现思想碰撞,并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将课堂当成工作岗位,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例如,在“认知旅行社产品”学习任务中,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热点话题,要求学生课前对疫情影响下旅游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进行广泛资料收集、研读,课堂上组织探讨“疫情后的旅行社产品,如何打动人心”,并要求将头脑风暴形成的观点融入到“旅行社产品开发设计”实践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提前进入行业角色,以一名旅行社经营管理者的立场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课程参与度及教学目标达成度大大提高。“以学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对教师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挑战,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普遍存在行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建议不拘泥于职称、级别,聘请经验丰富的旅行社总经理、计调人员担任课程实践教学导师,在实训环节为学生剖析重难点、传授技能,并不定期开展企业课堂讲座,既创新了教学方式,又能增强学生和校内教师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
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定位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考核要从理论性、终结性考核向侧重专业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全方位考核转变,对其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标准、考核主体等方面进行改进。
学生课程总成绩兼顾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由平时成绩(50%)和期末成绩(50%)两项组成。平时成绩根据5个实训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评分,综合考察团队表现和个人贡献度,即学生平时成绩=所在旅行社实训任务团队分+个人互评得分与团队成员平均分的差值。具体而言,期末由各家虚拟旅行社总经理组织绩效考核,实行旅行社内部互评给出每位成员个人表现分,并计算团队成员平均分。个人互评得分与团队成员平均分差值为正,即表示该名学生在团队实训活动中个人贡献高于平均值;差值为负,则表示该名学生在团队活动中不够尽心尽力,存在“搭便车”的现象。以团队表现为基准分、同时考量个人贡献差异的考核方式可大大激发学生为团队争光的荣誉感,也可有效遏制小组活动中滥竽充数的行为。实训任务团队分则由全体学生、授课教师、企业导师三级评价构成,分别占比30%、35%、35%,保证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