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宜波
(重庆市涪陵第十四中学校,重庆 408000)
对于学习初中数学的学生们来说,初中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以及复杂性都是学生们在刚接触的时候的难题,因为初中数学的特殊性,导致刚开始没有跟上老师课堂进度的学生们慢慢对初中数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导致学生们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跟不上的现实情况。还有就是太过于执着于做题,不懂得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最大的忌讳。其实初中数学现在看起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们自身的学习问题,其次就是老师教导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们是学习的参与者,那么数学老师就是帮助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如果老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们更不可能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上取得进步,更不要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更无从谈起。
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初中年龄段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效并且见效快的。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他们的思维培养和塑造是很有效的。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构思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且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去运用这项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比较合乎情理的分析以及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自己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自己全面发展。因此,初中的数学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自己对学生数学思维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并肩前进。
初中数学现如今的教材版本中,有着两条教育线,一条是利用显而易见的数学知识去对学生进行教学,另一条线是教授给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充分掌握数学思维,从而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这两条线本质上不同,但是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但是从当今时代的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状况来看,其实是很不容乐观的,因为老师们往往采用传统教育方式,太过于重视了数学知识的利用,想着学生只要会做题,把教学目标完成就行了。长此以往,实际上对学生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老师们不能够忽视数学思维在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思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对于不同的数学问题能够灵活应对。况且,枯燥的数学知识,只适用于当时的学习环境,笔者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完一章节数学知识后,过不了多久,就会逐渐忘记,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复习,背诵数学知识。可见,形成数学思维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因为数学知识的特点,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往往觉得知识非常抽象,复杂,不能够很好地理解,以至于学了忘,忘了学,陷入死循环。长此以往,学生们就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更有甚者开始恐惧数学,厌烦数学。相反,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能够应对自如,因为数学虽然知识复杂,计算繁杂,究其根本,其实也就是一个数学思维的运用。缺乏数学思维的学生,不能够很轻易地把数学的原理看透彻,对知识的理解即使花费再多的时间,大多数也是在做无用功。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捷径,只是简单地背诵数学公式,应付考试,根本无法真正掌握数学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学生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数学思维没有很好的掌握,他们对于数学上的抽象知识不能够完全理解和消化,老师应该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让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够有所提高,老师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组织地安排学生们进行一些数学方面的活动,利用自己恰当的教学工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性,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沟通,交流知识,营造一个有良好学习气氛的环境,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探索知识,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维能力
想要让学生们掌握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在数学上的兴趣。老师们除了上文那样丰富课堂内容之外,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举例,或者开展活动,让学生们亲自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当他们尝到了第一次“甜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主动去探索数学知识,逐渐获得数学思维能力。
许多数学老师还保留以前的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与时俱进,以至于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启迪作用。老师们需要根据当今教育目标,根据本班学生制定正确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自己严密逻辑思考的能力。
要想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要求我们专注于实现,并长久坚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数学思维为基础,提高数学思维的占比和优化创新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得初中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知识水平,也能够获得数学思维能力,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