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祥
(重庆市农业学校,重庆 401329)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根据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作为一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工作管理者,面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责任和义务在实际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为此,我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劳动教育是对人们(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幸福生活是劳动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命好、运气好。但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很多中职学生缺乏劳动观念,没有劳动习惯;有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贪图安逸、追求享受、鄙视体力劳动、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存在依赖、懒散、拖沓、畏缩等被动消极心理,“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连简单的叠被子、打扫卫生都不做。造成部分中职学生没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教育和爱的缺失。现实中,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干,怕累着也怕浪费学习时间。另外,中职学生中很大部分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见面机会很少,没法正常照看和教育孩子;许多家长抱有愧疚心理,对孩子的爱使用金钱代替,孩子的一些基本要求几乎都会得到满足,无形之中助长了孩子好吃懒做的习惯;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隔代教育,对孙辈管束失控,劳动要求就更少,溺爱造就了这些孩子劳动的缺失。
第二,社会不良习气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传统美德受到怀疑和背离,勤劳俭朴似乎成为“过去时”,近20年内出生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段窘迫的日子,尽情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恩赐,似乎不再需要艰苦奋斗,只管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了。
第三,危机意识欠缺。一些农村孩子缺少危机意识,他们不像城市中的孩子,没工作就没生活,他们至少还有一亩三分地,不会忍饥挨饿。
第四,自卑心理严重。中职学生大多学习成绩差、情绪低落,认为上中职学校“低人一等”,于是“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放任自流,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中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致使部分学生不良的劳动习惯得不到纠正,良好的劳动习惯无法养成。劳动教育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通过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劳动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但很多中职学校学校根本就没开设,或开设较少。
第二,重技能轻劳动现象较突出。生源问题历来都是中职学校头等问题,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到校读书,打赢招生战,各学校都在千方百计提高知名度。参加每年的技能大赛是提高学校声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各学校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让学校在比赛中拔得头筹。每个学校都根据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的特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获得声誉的同时,也为学校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带头作用。但参加的人数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同学参与不了,再加之一些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更多的学生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使得理论课多于实训课,学生学不懂,也不想学,重技能轻劳动的现象较明显,忽略对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培养的结合不够。新时代,中职学校应该走产教融合道路,把课堂和企业实际结合起来,但一些学校都将二者割裂开来,机械、孤立和片面地理解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割裂劳动教育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在专业技能训练中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行为及劳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
第四,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但我们很多中职学校目前的劳动教育资源仅局限于以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场所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以传统的说教、惩戒等僵化模式进行,缺乏更生动、连续性的生活背景作为支柱,忽视环境熏陶、榜样引领的作用,缺乏生活的意蕴。
为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重视对学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突出学校优势,加强劳动教育。我们农业学校,既然以“农”字当头,就应服务地方“三农”,培养具有农业技术,能在田间地头动手操作的劳动者。学校应利用此特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劳动锻炼,学生除在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外,学校将校园内所有绿化面积中花草的栽培、修枝、除草、施肥、撒药、清洁等工作交由学生完成,包干到班,落实到人。在老师的监督示范指导下,让每个学生认真完成各自任务,从完成任务中加强学生的劳动能力,摒弃学生的不良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劳动观。
第二,从“小事”开始,培养劳动观念。家庭的溺爱、家长劳动的代替和一些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认为到校读书就是学点书本知识,不需要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立、自理能力,养成了不想做清洁、不想叠被子等不良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成了中职学生的通病。为了改变它,学校组建了“新生内务指导小组”,由高年级内务标兵和高年级优秀班主任组成,指导、训练新生全面掌握内务条例规定的内容。新生内务指导小组确定标准,录成视频发到每个新生手中,从新生进校开始,大约用一周时间,要求学生按标准学会寝室和教室清洁卫生打扫、物品摆放、被盖叠放、衣服清洗等。为了配合新生内务指导小组工作,各系可组建“教会小事小组”,由老师和上届优秀学生组成,深入每间寝室,手把手教会,一样一样示范,一个一个落实,一人一人过关。学生通过这些“小事”的实践,加深了对劳动的热爱。
第三,以军训为载体,强化劳动教育内容。学校每年的军训,在学容风纪方面,对学生从起床、早操、整理内务、就餐、操课、文体活动、政治学习到就寝、熄灯,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明确的要求;在学容仪表方面,对学生着装、坐卧行走等都有严格规范。这些内容与劳动教育的基础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尤其是整理内务,对刚进校的新生在整个中职期间的劳动养成教育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还通过表演比赛、检查评比,逐步引导学生由消极服从到积极认同、主动操守、自觉养成,也丰富了劳动的内容。
第四,用制度约束,长期坚持。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恒心不坚,耐心不足,做一件事很难坚持,常常半途而废。我们结合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建立了一些有效的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经常督促检查,能使学生坚持下去。如学校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行为,要求学生每天早上6:40-7:50起床做清洁、整理内务,要求班主任早上7点准时打卡到寝室督导落实,要求学校寝室辅导员每天检查,公布上墙,对未达标的寝室要求重新整理,直到检查合格,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了好的作用。
第五,榜样示范,环境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其自身的言行举止、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对提高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班级环境对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具有熏陶、感染作用。学校把每周三定为“环境大扫除日”,将所有办公室、校园环境公区、教室公区、实习实训场地的清洁交由全校师生打扫,每个行政部门和每个班级都认领责任公区,公示出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对公区的绿化(锄草、修剪、施肥等)和保洁(要求24小时保持干净整洁)实行包干制度,随时接受监督与检查。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习惯,形成一个人人爱劳动的氛围,使一些不爱劳动的同学由开始围观变成逐渐动手,最后完全参与,形成习惯,校长、老师应带头示范,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校长、老师所做的清洁范围和学生一样参与评比,公示上墙,把检查的结果与教师的部门及学生的班级评价结合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第六,校企融合,巩固提高。职业教育的优势在于产教融合,通过职业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推进劳动教育与课程相结合,形成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协同发展的局面。开展专业对口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劳动潜力,树立学生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观念,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发展知识和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成长中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克服怕苦怕累的心理。为了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学校通过“学徒制”“企业冠名班”“工学交替”“学分银行”和“弹性学制”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鼓励学生自觉开展主体性生产劳动,从而对劳动教育的成效加以巩固和提高。
要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劳动教育“回归”,势在必行,学校虽然是主阵地,但却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三管齐下,共同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按下“快进键”,在全社会逐步形成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文化,使学生养成自觉劳动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