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连珍
(钦州市第四中学,广西 钦州 535000)
中学生社团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开展社会实践课程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社会与家长的认同问题、社团中学生的组织能力问题、社团活动与常规教学的契合度问题,都对中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怎样能够有效推进中学生社团发展建设,是中学生社团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
中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起到了凝聚学生、集体示范的作用。社团中提倡的团队奉献、创新、独立的精神,不仅丰富了文化建设,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1]。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学生社团的出现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了更加浓烈的幸福感。
涂尔干曾经提到,社团之所以是必不可少,并不是因为它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而是由于社团本身会对道德产生实际影响。社团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相互协作的关系。与传统课堂中以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的做法相比,社团的氛围更利于培养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提升。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的教学活动大多是灌输与说教,反而是社团这种相对自由的环境更能够满足其需求。中学生社团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通过社团活动的锻炼,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某种角度来讲,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还能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形式不一的社团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辅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开拓学生眼界,锻炼其学以致用的能力。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创新思维和领导组织能力的锻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学生社团是课堂连接生活、学校连接社会的纽带,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桥梁。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产生变革,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社团活动同样已经成为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的课堂,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书本中的知识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时代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在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上进行突破和创新[2]。社团活动的合理开展使之成为了中学生的第二课堂,也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
社团课程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库司在20世纪20年代末提出的。简单来说,社团课程化管理,就是将社团活动纳入到课外活动的课表中。这其中主要包括了直接课程化、间接课程化和变相课程化三种。直接课程化的社团活动大多较为规范,活动的开展具有计划性和周期性。对于这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学生们大多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一般来说,每次活动中都有老师参与指导,这也就使得这类社团活动更加符合中学生素质拓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可以规划出固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社团活动的开展,在锻炼学生的同时,也对其他社团活动作出表率作用,共同进步。通常情况下,间接课程化的社团活动还无法达到课程化的要求,但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社团可以将其向课程化靠拢,并与选修课结合,使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变相课程化的社团活动大多是指与课程关联性较小、服务类的社团。对此,就需要社团联合会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通过规章制度对其进行公正客观地评判,并给予相应的加分政策,以此来保证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广大中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提高,传统观念下的社团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逐渐无法适应现在的时代需求,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快速改善自身观念,加快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是说,学校要对现阶段的社团管理情况进行认真的调研,并要对现阶段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透过问题看到其实质,总结出学生社团管理的经验[3]。同时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构建出全新的、符合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做到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且能够保证社团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中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的构建中,一定要保护好社团参与者的热情,让参与人员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进而让每一位成员都能够通过社团生活成长起来。
结束语:综上所述,中学生社团已经成为了学校管理的一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必须要对社团的管理进行优化改革,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校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