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满都乐
(新疆和硕县第三小学,新疆 和硕 841200)
德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价值理念和多元信息的传递,新课程标准对于德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除了学生的法治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还需要在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做出干预,以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有效发挥价值。当前,由于德育教育并不完善,教师需要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进而制定优化实践策略。
德育在小学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任务,一直以来有所实践,但整体上缺乏效力和影响力,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德育价值。首先,德育教育思维和实践方式存在局限性,更多处于说教和理论层面,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更不能在个人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内化的效果。其次,德育教育浮于表面,开展路径缺乏完善性,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实践体系。比如德育教育中的激励方法,教师更多只是口头上似有若无的夸奖和鼓励,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应用的合理性。另外,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实施力度较低,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德育教育更多由班主任承担,且并没有渗透在各个学科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课时的安排,还是内容的选择和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缺乏完善性,因而德育教育收获的效果甚微。
现代化教育逐步和信息技术实现了融合,为提升德育教育效力,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来开展德育教学活动。首先要构建德育教育实施的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其中,形成网络化的德育实践模式,从而加强德育的引导效力。首先要完善校园德育网站,创建德育专题模块,引入先进丰富的德育知识和实践方法,以供教师和家长借鉴和学习;其次则要形成校园和班级德育空间,丰富德育教育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开设德育公众号,联系家长和学生进行关注,传递有价值、积极的德育知识,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1]。
除此之外,还需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德育管理路径,促使小学德育工作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针对学生德育发展设立电子信息档案和实践标准体系,引入科学的德育软件,一方面规范德育工作,使其达到系统性的实践效果,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让师生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行为观念的转变。
在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唤醒学生的思考欲望,调动情感意识,以实现知识的深刻体验和领悟。所以,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性格特征合理应用激励模式,以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人格和积极的价值观念[2]。首先,使激励策略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观察学生在学习、与他人相处中的表现,基于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重视学生身边的小事,从而保证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感受到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其次,要从情感和心理的教育出发,使激励更具有触动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自觉主动地将德育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例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他人交流沟通、协作互助,所以需要积极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友爱的行为品质支持。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以这一角度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并在学生沟通中就出现的阻碍进行恰当的引导,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团结中获得成就感,懂得合作精神的可贵。
随着德育教育发展目标的拓展和外界环境的转变,教师需要就德育工作开辟不同类型的实践路径,充分应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接受德育引导,全面成长。首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从内在塑造积极、健康的品质。其次,要紧密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合作的德育培育模式,通过应用家长力量来创建全方位、优质化的成长空间,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最后要充分应用多方面的资源来渗透德育教育[3]。
例如,教师可以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积极地为学生推荐经典名著进行阅读,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在人格塑造、行为品质、为人处事方面的引导,在增强个人文化自信心的同时,转化为自我的思考,完善自我、提升综合品质。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专业性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性格爱好、情感思维等内容,就此组织心理主题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路上存在的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小学阶段学生尚且没有完整的价值观念,对很多事物处于未知状态,所以外界的引导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观念和行为走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构建系统性的德育实践体系,通过正确、丰富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习各种规章制度,懂得基本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资源和激励方式的应用、活动的组织,让学生亲自参与,内化德育知识,结合自身发展塑造优良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