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君生
(东丰县永合中学,吉林 辽源 136000)
美国心理学杂志上曾经描述过一种现象:如果对一个单词注视太久,它就会变得奇怪而陌生。这个单词看起来像是属于别的语言。经过研究发现,这其实是我们的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抑制所致,这种现象称为神经的“饱和反应”。其实,不管是在字词上有此现象,我们的听觉、嗅觉等都会产生这种饱和的现象。综观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现状不难看出,由于安全属于“副科”,而且大多是班主任教师兼任,在这种一人身兼数门学科的情况下,教师只能“保帅丢卒”了。谁叫学校评价中只看主课成绩呢。只要是不出现影响较大的事件,教师的安全考核都是合格的,这样一来,安全课就成了一种课程表上的摆设,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的“上课”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全没有语数外那样的精细和正规。备课,只要有就是合格,上课,只要上就是合格。这样一来,学生在教师“侃侃而谈”中达到了神经的“饱和”,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兴致,其结果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僵化,学生不要说对安全知识无好感,就连最起码的安全意识也淡化到了极低的地步。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中,听了一节五年级关于“紧急事件的处理”的安全教育课,在如何预防火灾环节,教师问学生打什么电话救助时,竟然有些学生说出求助于“991”“911”“110”,这虽然是一个个例,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出安全课的开设情况。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常识,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还这样“答非所问”,从中可以看出,安全课的开设情况以及安全课的重视程度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况。
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不可忽视。但是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加上农村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学往往是农村校园管理者的工作重心。为了应对教育局的监督,农村校园会形式化地进行简单的安全教育及实践演练,但这没有任何作用。即使有些农村学校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也会因为教师本身不具备专业的安全知识,而难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构建安全的校园环境,需要很多基础的安全设施,但部分偏远地区政府资金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善整个地区的校园安全设施,一些学校甚至连灭火器等基础安全设备都较为紧缺,其他设施配备也不齐全,隐患重重,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遭遇自然灾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增强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质量,学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转变观念,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知度。校方管理层及教师都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且教会他们发生事故时如何进行自救。针对教师不专业的问题,学校要组织教师接受培训,通过强化教师的安全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到农村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安全知识技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相关部门除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之外,还应该设立严格的安全教育管理监督机制,定期地检查学校的安全建设情况,以免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只有这样,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正确的指引,执行效果才会有较大提升。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有限,所以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城区相差甚远,校园内部的安全设施建设也不到位。为此,当地教育部门应当加大财政支出,与城镇教育管理部门达成默契,为农村学校的安全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让学校配备基本的安全设备,如灭火器等。同时,学校也应定期查修一些老旧的设施,及时将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替换掉,提高校园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安全的环境。
1.入学教育需重视
中学生好奇心强,初到陌生而又新鲜的校园,喜欢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东西,因此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农村学校生入学当天,教师就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忌直入教学主题,而是应该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呈现各类事故的危害及严重性,增强他们防范危险的意识。入学教育是基础,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期,教师就告知学生安全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做好安全防范。
2.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
安全教育工作之所以得不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安全教育的内容。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应将其纳入教育体系中。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周一次的安全教育课程,并让学生做好安全记录。在学生放学回家之前,教师要再三强调回家路上的安全问题,如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要结伴而行、要注意来往车辆等。在安全教育栏,学校要及时发布当月安全教育主题、每周安全教育内容和安全预警信息。安全教育主题要突出,专题性要强,要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每位教师的思想教育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当前,农村地区的学校生源普遍下降,集中办学。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其生理、心理机能尚未完全成熟,个体认知水平较低,自我防范能力差,安全意识薄弱,很容易受到伤害。因此,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大力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规范各项制度,从细节入手,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