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英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中心小学,重庆 开州 405401)
小学数学是初步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该学科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极易出现学困生。为进一步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解决学困生现象,已有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一问题,并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以期帮助小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数学,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逻辑思维。当前相关工作已成为教育者研究热点。
诸多研究表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基本来自兴趣,其自主学习意识尚未建成[2]。而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抽象性与逻辑性较为明显,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极易对此类学科感到困难。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难以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学习小学数学这类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时,便无法将所学数学知识有效运用。以西师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为例,这单元主要内容为100以内的加减法,对此时期小学生而言,其计算能力与口算水平相对较低,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差,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难以分清个位、十位以及难以有效运用“借一法”。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学困生。
所谓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智力特征,也称智力品质,这种特质可通过后天锻炼而形成。当学生有意识地对自身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后,在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会有较大进步。但部分学生因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品质的锻炼,导致其在各方面发展尚未达到全面水平,因此,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较为吃力,最终,成为学困生,对自身学习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为进一步解决“学困生”现象,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思维逻辑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关工作的改进:
对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态度也是其能否提升学习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工作时,要将“学困生”看作普通学生,对其不抱有轻视的态度,并时时给予表扬与肯定,增强此类学生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以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主要内容为方程,其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极易出现学困生。因此,在教学初始,对于采用传统加减运算进行解决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并加以鼓励引导,对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学生也要进行认可鼓励。这样一来,学生会显著地感受公平,在这种情况下,其逻辑思维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中的一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不便于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生活角度出发,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问题情境[3]。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学生在刚刚接触时,可能会不理解什么是方程,教师可以为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节快到了,小丽和妹妹小红准备给妈妈买一束花,于是二人回家偷偷地把自己的存钱罐带了出来,小红把自己存钱罐里的钱全部取出来给了姐姐小丽,小丽说:“我比你多了3元,我们两个的钱加在一起,刚好够给妈妈买那束59元的康乃馨”请问:小丽和小红各有多少钱?这样,就把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融入到一起,学生就会觉得轻松,从而更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之后,在解题方式上,有的同学会列出方程:X+X+3=59,从而得出X=28(元);而有的同学则是用以前学习的加减法:59-3=56,56/2=28(元)。在得到两种答案时,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尤其是对于没有用方程解题的同学,绝不可以用批评的方式说他们做错了,应该先加以肯定,然后在对他们说:“你的解法没有问题,结果正确,那么你可不可以尝试用方程做出来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受到打压,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到扩展,逻辑思维得到训练,一举多得。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论是学困生还是非学困生,其在小学阶段均需要培养逻辑思维。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其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学生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使数学学困生有效地突破自身,提升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在相应教学工作中有效地锻炼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