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辉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甘肃 庆阳 745000)
自古以来,老师的职责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在学堂里老师是权威,学生是受教育者,师道必须尊严。学校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应该怎样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现在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物质条件丰富,思维活跃,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自尊心强,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希望有一个发展空间。但是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如脆弱,怕挫折,怕失败,自尊与自卑共存。面对一群这样的人,我们作老师的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对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我想这也是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必须学会的一种策略。下面,我就如何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很多时候,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管理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是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师角色转换是格格不入的。中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 陶老先生叮嘱我们应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我想师生之间的平等应从两个维度来考虑:课堂上的平等和日常交往中的平等。
课堂上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才能应运而生。当然,我们几乎每天甚至每节课上都会有调皮捣蛋甚至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出现,那么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该采用何种办法去解决呢?我想应该将正面的管教和平等的对话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首先要保持冷静的态度,然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保持冷静是所有解决问题的前提。很多时候,因为我们总觉得我们是老师,老师的威严坚决不可冒犯,总想和学生一决高下才导致本来容易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候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课下,学会尊重学生,努力成为理解学生有爱心的教师。尊重是两个人开启对话的前提。很多时候,教师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学生对于老师的指令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可违抗。教师误以为这就是尊重,这就是教师的威严,实际上教师的这些理解是错误的。学生和老师是生活中两个独立的个体,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平等关系。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老师决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学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充分的信任。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教师要从心底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只有对学生报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的职业特殊,以身作则尤为重要。有时候,当我们给学生提要求时,想想自己能做到吗? 这样我们可能提出的要求更为的合理。说实话,有时候我们给学生提出的那些要求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学生不可能节节课把所看到的,听到的都记住,都背过,也不可能每节课都做到不爱听时还装作全神贯注的样子。作为老师的我们,有时候领导在上边开会,一个问题反复强调,我们都记不住,更别说是学生了。所以,教师在和学生沟通时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改变角色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的感受是什么,我和学生有没有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人格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教师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为学生想想,我们就会更加理智,更加善良。
大量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批评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也就是说批评学生容易,但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批评并非易事,若方法不当,不仅效果不会令人满意,而且有时会适得其反。怎样才能架起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呢?首先,教师要明白这样的批评方式不可取。
那些挖苦,讽刺,打击的语言批评,使身心正在发育中的孩子们倍感难堪,窘迫和屈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
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学生,使学生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其结果是不仅引起师生之间的对立,而且这种批评不容易付诸实际行动,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自己的威信。
这种批评用教训,指责或怪罪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一无是处,因而丧失了信心。
以上这些批评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系,所以不会真心接受,更不会改正。教师要批评学生,首先,态度要诚恳,批评要客观。批评学生必须是让学生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是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从而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其次,注意周围的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生的情绪状态。批评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必须当场提出批评的应及时批评;事态不是很严重的,可以事后提醒;需要当众批评的,应注意方式;学生自己认为有理,而且抵触情绪特别强烈时,最好不正面严厉批评,以免引发冲突,酿成重大不良后果。最后,做好必须的善后工作。批评的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进步,不能批评了就完事,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必须做好善后工作。如果教师一时判断失误,批评错了,应主动向学生承认错误并道歉。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知识要广泛,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求知的需要。其次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识,能看得远,想得深,不随波逐流。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我们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浸透在文化的养分中,就能由内而外散发出知识的光泽。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