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波
(重庆市江津第四中学,重庆 402281)
长时期以来,高中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学校升学率上,过分注重文化课教学以及高考制度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旦不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再加上,进入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他们渴望独立、挣脱牢笼,在网络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很容易思想走进误区,制约其健康成长。针对新时期高中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外界的种种诱惑,学校更应该加强德育,做好引领。
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一阶段是学生心理、思想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时在这一阶段开展适当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同时还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青年学生中的落实,与此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思想、行为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实效性,就需要在开展德育的基础上,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通过情感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精髓所在,从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
大部分高中学生的社会观念还没有系统形成,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融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同时在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思想误区的阶段,尤其是当德育教育与社会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发生偏差时,往往会导致学生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从而降低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将师德、师爱融入实际教育过程,通过德育与情育相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纾解思想方面存在的误区,并通过榜样的作用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以此来夯实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对于德育教育而言,其本质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校园氛围才能够有效帮助德育教育获得更好的实效性。由此,笔者认为就这一层面如果想要提升原有高中校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需要从改善校园环境入手,为学生塑造具备良好德育底蕴的精神文明校园,构建以德育教育为本的高中学校文化,才能够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提升。
首先,在构建良好的德育校园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学校的情况提升校园内部的基础硬件设施,提升学校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能力,同时彰显浓郁的校园德育教育底蕴;其次,则应着眼于德育教育的开展目标,将其转换为具备激情的校园文化,以此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理念,起到随时警醒学生、鼓励学生的目标,推动高中校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发展。
就高中德育教育而言,大都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将教育的重点放置在教材本身,而是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以此推动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德育理论融入生活,同时实现通过德育指导行为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刚刚过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笔者就着眼于这一主体引导学生开展了主题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寻觅生活中蕴藏的“70周年”的影子,以及家乡在这70年里的完美蜕变,并要求学生将自主研习的结果整理成ppt,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通过对这一主题的研学,实现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推动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此同时,笔者还在其他高中学科中深度挖掘了其中蕴藏的德育素材,实现德育教育跨学科连通的同时提升这一课程的实效性。
针对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其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由此,在未来提升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环节,笔者认为应致力于构建以学校为“枢纽”的学校、社会、家庭协同的高中德育教育体系,通过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理念落实,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知行合一”的根本目标。
例如,就这一环节,笔者所在的高中与政府相关教育部门进行了联合,推动了社会对于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将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融入协同教育体系平台的构建过程,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等软件的应用,为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提供了开展德育教育沟通的平台,以此逐步实现对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几乎每一个人都能随时随地链接网络,获得各个地方的信息,浏览到各个领略的信息,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等,阅读方式呈现出了及时化、碎片化的特点。为此,高中德育工作也必须积极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人们信息阅读方式的转变,积极打造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的优势,来传播优秀的德育资源,实施思想品德教育,使得这项高中得以更广泛、深入到高中生的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随着高中德育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认识到高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多方协调、共同努力的方式为高中学生营造更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实现提升高中学生德育教育效果、实效性等根本目标,从而为未来高中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