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
(重庆市合川区南屏中学,重庆 405211)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学校,尤其是乡村等经济条件不足的地区,地理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连简单的地球仪、地质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地理实验室等配套设施了,部分配备了相关地理设施的初中学校,可能也不够齐全,或者在运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也不够熟练。而地理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空间特点,单纯地通过课本中的地理图片,以及教师对地理知识的文字描述,学生容易将自己的思维限制在教材之中,无法概览地理全貌,很难深入理解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的学习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课标对地理教学的要求,无法真正做到地理生活化教学。
我国初中地理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参与高考的,相比于语数外等学科,地理在初中教育中的存在感一直是不足的,很多初中学校甚至将地理课程的教学时间用于其他重点学科的教学,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将地理视为一门副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以理论为主,学生们以应付考试为己任,这样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从而逐渐丧失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科内容复杂,涉及内容广泛,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地理老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地理学科素养,从当前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还十分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部分学校地理老师职业素养还不够高,专业知识还不达标,无法满足新课改地理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单一化,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难以做到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意味着地理课程需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逐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理解不同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体会地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能力。这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一致的。
现实生活是学生积累经验的直接渠道,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地理知识源于在生活中的各个实践,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主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现实生活之中,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并在生活里发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现象以及知识等,鼓励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让学生建立地理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真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初中教育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一般都采用的是考试形式,教师们用考试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达到的水平,加之初中地理内容复杂,知识点多,并且繁、乱、难,致使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初中学生在初始接触地理过程中很难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不能真正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的兴趣,通常这门学科的成绩也会不理想。如何让初中地理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是摆在每个地理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地理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们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素养和水平,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性较强的案例,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甚至带学生们走进日常生活感受自然地理,使教学逐渐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之中,通过生活化教学观念一点一滴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真正热情,进而逐渐实现生活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们自主参与到地理课程学习之中。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地理知识,大自然与社会处处都为地理课堂的可到之处,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地理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将地理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念化的特点。教师们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通过升学考试,学生们则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初中地理的学习是学生未来进行高中地理教育的基础,基于此,地理教育更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有必要将初中地理教育“生活化”,突破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地理教材是整个地理知识的集中载体,以教材开展地理教学使得教学规划和教学范围十分有限。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课本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地理走向生活,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人文地理的魅力所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之下,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内容复杂、涉及广泛的学科,需要逐步改进教学模式及内容,地理教师必须突破课本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地理走向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学习之中,帮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人文地理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