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芝
(霸州市胜芳镇民强小学,河北 霸州 065700)
小学生是人生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法制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尤其低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就需要好的方式方法来引导,《道德与法治》就是这个合适的准绳。新教材体现了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以单元形式展开,通俗易懂,活泼生动。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正确的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小学语文与小学生德育教育没有必要联系,因为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德育教育有针对性的课程。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通常是基础的字、词的认知以及开始简单的句子组合和短篇作文的练习,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的观念是不仅仅教授的是知识,也要让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好的人生品格和作风习惯。为了更好的加强法制教育,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让法制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法制教育除了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制度规矩,其实本身还在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这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升华高度的,从多方面传递着正面的思想引导。以语文课文为例。
作为一个学生,是要学会爱国。《我是中国人》介绍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詹天佑》是对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描写,从他的事件中反映出人对国家的一种纯真感情,《火烧圆明园》更是通过因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而挨打,受屈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谊。可以通过这些文章感染学生。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因为本身文章思路清晰,文字朴实易懂,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或搜索关于人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新闻让学生在课堂分享,例如:设置每天课前一句话新闻时间,让学生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前一天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新闻报道,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新闻,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应变,从另一面来说也可以用一些社会案例来警醒学生,从别人的故事里得到教训和认识,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然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又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他们的观察总会伴随着丰富的想象,容易脱离现实生活;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他们会越来越多的观察到细节和变化,因此《道德与法治》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生活开始。
“留心处处皆学问”,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角度往往会对身边的现象“熟视无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点点滴滴入手,帮助学生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不放过生活细节的观察生活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观察的学习习惯,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生活。
教师教育好下一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好课堂的文化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课文题材提炼做人的行为准则,也要多丰富课堂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逐渐对事物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将法制教育很好的融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一个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随着不断的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一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即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让《道德与法制》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