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战略研究

2020-12-07 16:51:38罗辉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罗辉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2001年12月,长寿撤县设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20年,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市委作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长寿等四区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的历史性重大决定。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长寿,应该有所作为。对此,本文结合长寿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提出了长寿在率先融入重庆主城发展的五大对策,目的是助力提升长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影响力和独特优势,为长寿同城化发展贡献长寿力量!

一、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

(一)全区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战略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党中央和市委统一领导下,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扛起主责、当好“主干”,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当前,要持续开展调查研究,深化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意义、战略内涵、战略机遇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的机遇意识、使命意识,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功能分工,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和合作的事情

当前,全区上下要继续解放思想,凝聚共识,保持战略定力,要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长寿融入主城中的重大战略中找方向、找位置、找动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把握好新的坐标系和参照物,持续深化川渝毗邻地区交流合作,促进各领域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长寿区要在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完成政治任务,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做好“六稳”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积极主动发力,展现长寿新作为。

(三)要切实做好集中调研后半篇文章,深化成果运用

当前,长寿要加强统筹谋划,着力与国家、市级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强化与周边区(市)县交流合作,探索与主城区都市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接轨的开放政策、市场政策、监管政策,与毗邻地区实现错位化、互补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把产业单一变为产业高地,把交通短板变为交通枢纽,把人力资源输出变为人才荟萃,最大限度激发推动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一)聚焦融入主城,强化交通设施建设

长寿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东向枢纽门户,要聚焦融入主城,提升区域枢纽能力,构建长寿内畅外联、层次分明、衔接便捷综合交通体系。要尽快开工建设两江新区到长寿区快速通道,力争在年内实现开工建设,打通明月山的阻隔,畅通主城东向大通道的“堵点”;加快新建长寿区至重庆主城的都市快轨,实现长寿与主城区的快速通勤联系;积极争取将“主城-长寿-涪陵”都市快轨(城际铁路)纳入市级相关规划,实现同城化发展和“1小时通勤”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进一步推动长寿与主城同城化发展。

(二)构筑大枢纽,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同网

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启动《长寿区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打造“一港、五铁、六高、一快、多联”的立体交通网络。其中“一港”为长寿港功能优化提升行动,协同联动果园港等共同建设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促进长寿港“通江达海”;“五铁”即渝汉高铁、广长涪货运铁路、沿江货运铁路、渝西货运铁路和轨道快线项目;“六高”即渝长高速扩能改造项目、沿江高速长寿支线二期工程、重庆至城口高速公路(石船—洪湖—邻水段)、沪渝高速(长梁段)扩能项目、合川—邻水—长寿—垫江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北线项目;“一快”即长寿至两江新区快速路项目;“多联”即连接成渝毗邻地区的多条地方干线公路。

(三)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

长寿要率先实现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必须按照智慧城市的要求和海绵城市的标准,高标准打造长寿与主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载体,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使组团、街镇做到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功能分工,促进产城景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启动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整合政府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打破部门和行业之间信息孤岛,优化提升“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平台功能,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三、推动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共同打造新经济发展高地

(一)协同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长寿要充分发挥传统老工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主战场的优势,打造钢铁产业、综合化工两个千亿级产业,着力建设国家级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要依托已形成的钢铁冶金、化工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五大产业集群和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与四川的泸州、宜宾、达州、广安等以及市内的江津、涪陵、万州等产业协作,打造轻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化工合成材料等千亿级新型材料产业集群。围绕壮大汽摩配件、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能源装备等产业规模,加强与广安经济协作区建设。二是要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延”出附加值,“补”出新动能。加快与攀枝花合作,使钢铁产业从普钢向特殊钢、从粗钢向金属材料、从板材向型带材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建成西部绿色智能钢铁冶金产业链;加快与广安合作,拓展甲醇、乙炔等8条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链,延伸拉长芯片封装、数据中心、终端显示、电子线束等4个分支产业链条,把长寿建成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深化两地园区合作互补机制

长寿经开区与广安经开区地理区位临近,且都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双方发展理念相通,产业结构相似又各具特色,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在产业发展合作共赢方面,将加强产业协作联动、加强招商宣传推介、加强企业互动合作;在区域创新合作共建方面,将开展产业基地合作共建、中试研发交流合作、技术创新合作协同;在支持政策合作共争方面,重点争取产业发展支持、试点示范政策、贸易通关便利等;在安全环保合作共治方面,开展管理经验互鉴、应急救援互动、环保信息互享;在人才资源合作共育方面,开展干部常态化挂职、不定期互访、人才柔性化流动等活动。

(三)完善双向互动的城乡融合机制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要支持长寿与广安、邻水的合作,合力打造川渝毗邻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体系,设立由长寿、广安、邻水相关领导构成的“长-广(邻)”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推动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谋划产业协同、口岸物流、消费市场、都市康养、休闲旅游、生态环境、跨界治污、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一体化发展,让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惠及成渝地区百姓,为川渝两地高水平的合作注入新动能。

四、推进创新资源共享共建,构建高质量的新动力源

(一)协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当前,长寿要紧抓重庆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牵引,着力发挥长寿经开区科技创新园、长寿高新区中科未来城“双引擎”作用,深化科技创新园、中科未来城与绵阳科技城合作,共同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化成渝双方企业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共建共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深化与中科院、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部(重庆)科学城等的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武汉工程大学重庆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高效共享。

(二)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长寿要依托经开区创新园、中科未来城两大创新核心区,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及区域技术交易大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转化;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分中心落地长寿;推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建设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建立人才政策协调机制,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实现人才资源在区域内共建共享。

(三)优化区域创新生态环境

长寿在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中,要找准“新坐标”,主动加强与两江新区的规划衔接,推动长寿经开区与两江新区的联动发展、连片发展,与中心城区特色化、差异化、互补化发展;要大力推动区域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构建区域内科技金融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政产学研资用协同创新的生态链。

五、推进生态建设联建共享,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一)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提升

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搭建环境执法、环保审批、环境监测等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流域污染治理全监控。对辖区内的铜锣山、明月山、黄草山要保护性开发乡村自然景观;对铁路干线、国道省道、荒山秃坡、废气矿山、河岸两侧、城镇周边、旅游景区要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拓展辖区内绿色生态空间;对长寿与邻水、广安跨界的湖泊、水流的要共同治理、共同防控,建立大洪湖、御临河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长效机制,及时处理相邻纠纷、事故、清漂等具体工作,把大洪湖良好湖泊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纳入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对老旧小的码头和港口,长寿要整合和淘汰、置换优化,推动长寿港与果园港的联动错位一体化发展,实现功能互补,把长寿港打造成为渝东物流集散基地。

(二)共同打造绿色产品供给基地

川渝两地都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快城乡融合的步伐,加强对绿色种养殖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应用推广,以“橘、柚、鱼、蛋”四大产业为抓手,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监测认证、品牌营销、利益联结等机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开放民宿康养,农耕体验等田园乡居产品,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供给多元化、产业融合化。同时,利用长寿“一江二湖三河十三溪”的水环境优势,重点发展生态渔业,将长寿打造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基地。

(三)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环线

成渝经济高度互补,要建成中国经济第四级,必须在文化旅游上进行深度合作。特别是长寿与广安(邻水),两地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食在川渝,美味同源,魏巍五华山,浩浩大洪湖,两地可谓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自古就是“一家人”。两地可以开展营销战略合作,整合文旅资源,深化市场互联,建立旅游产品开发合作机制、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创优大环境,实现广告互宣、共创品牌节会。双方在强化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打好“人文”“山水”“康养”“工业”“乡村”五张牌,建立精品景区合作机制,丰富旅游线路,开辟红色文化、生态康养、乡村旅游、寻古探秘、历史文化、精品环线,尽快推出五华山---华蓥山、长寿湖---伟人故里游、长寿菩提古镇---邻水天意谷景区等精品线路,目的是促进两地景区共同发展,共塑造成渝“双城”极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