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宏伟
(沈阳城市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大学生“社区之家”是集学习生活、思想交流、能力培养、社团活动、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被高校辅导员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眼中的“第二课堂”,是学校践行“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建设“安安全全、干干净净、温温馨馨、快快乐乐”的学生社区,打造“服务型、多维度、自主化”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提升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进步、家庭美好愿望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立足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着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整体布局和功能划分区域,依托学生宿舍楼和各服务中心设立六大学生社区(园中、梧桐、金菊、白桦、玫瑰、百荷),隶属于校学生处,每个社区建设400至600平方米的社区中心,配备学习、生活、会议、医疗、娱乐、餐饮、心理咨询等硬件基础设施,设置4名专职辅导员,24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保障、宿舍管理和经常性思想教育。各社区成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会),辅助老师为社区广大学生提供“便民”服务,通过组织各类文娱活动、宣传教育和宿舍管理等,培养学生筹划、组织、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既能培养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意识,也能有利促进学生之间友谊和凝聚力。
社区建设的功能属性是把学生作为服务主体,以社区中心为平台,以服务保障为依托,以学生满意度为标尺,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从五项功能方面打造社区之家。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采取四级扁平结构同步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采取课堂宣讲教育,各学院辅导员进行跟班日常辅导,每名学生的生活导师负责阶段强化,而社区作为学生长期居住、生活放松的场所,也是更容易显露学生本我状态的地方,也是落实学校“三个紧密”工作,加强与学生紧密接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前沿阵地”。社区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经常接触,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异常行为、思想困惑、交友矛盾、心理不适、倾向性问题等情况,针对学生常见性问题,由社区与学院辅导员双管齐下“双轮”驱动,共同做好学生日常工作。针对心理和倾向性问题,由专任老师、生活导师、学院和社区辅导员四级联动,采取课堂宣讲、小课辅导、一对一疏导、点对点帮扶,及时解决学生各类问题。
建设服务型社区,宗旨就是以人为本,让社区充满家的温暖。鉴于很多学生课业紧、社会实践任务重,没有时间处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如学生证换领、火车磁条充磁、缝补熨烫衣物、维修门锁、电器跳闸、换饮用水、拍证件照等,社区推出了30余项“便民利民”举措,由社区辅导员和自管会的学生干部义务为大家提供服务,这样即可以集中办事提高效率,也为学生们减去了很多烦恼,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每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给各社区辅导员和学院辅导员,便于一对一跟踪掌握,及时干预;社区还设有心理骨干,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及时发现学生异常表现或心理问题,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学生处设立心理健康部门,配备专职心理专家,定期为同学做心理辅导,也可以单独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社区还建有心理辅导室,供学生单独思考或与老师谈心,保持私密性,维护学生隐私。
社区建设有开放式厨房,配备烟机炉灶、烤箱、冰箱、制冰机、料理一体机、面包机、饮水机、餐桌餐具等齐全配套的设施,还提供有多媒体电视、沙发、各类棋牌、益智游戏、录音录像等,学生们可以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在这里开展社交活动、生日宴会、节日聚餐、厨技培训等,是同学们真正放飞自我、释放天性的快乐场所。
社区中心设有自习区域、会议区域、休息区域,在这里可以开展自学、组织培训、小组研讨、作品排练等活动;在考试期,还可以申请自习与辅导,是学生们的“第二自习室”;社区还成立了吉他社、影音社、体育社、棋牌社、互助社等许多社团,能够有效对接学校各类社团,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比赛、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整合资源、提升能力,也可以延展服务领域,满足学生需求。
总体来讲,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理念,以引入社区相关功能作为学生工作的有力推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专职老师队伍、学生自管工作队伍以及校工的共同参与,建设特色鲜明的服务型学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