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跃
(宾阳县洋桥镇廖平小学,广西 南宁 530413)
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年龄问题所致,小学生普遍存在爱玩、好动等特点,这就为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真正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然而, 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不断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并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成了广大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通常都是开始、准备—、训练、结束四个环节,不仅教学形式过于死板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什么变化。如此一来,学生们对体育课堂感到枯燥、乏味,并逐渐丧失了学习积极性,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也逐渐降低。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正内心需求。另一方面,小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差距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特点,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造成学生新生厌倦、学习消极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小学体育课堂效率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小 学体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教材中的很多课程都是建立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层面,并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内心需求等等,再加上理论课程与训练课程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等原因,最终导致整个课堂结构的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的明显。
体育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学体育运动中包含了对我国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去理解、学习。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与希望,对小学体育进行积极的创新,有利于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学生在竞技能力方面的提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在更大程度上注重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便会得到有利的推行与实施。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生理、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发展。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积极、宽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年龄问题所致,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持续时间较短,这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景化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快速调整状态并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教学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景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着手,致力于满足学生的真正内心需求。另外,教师在进行情景化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采用积极、鼓励性语言,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无非是让学生完成田径、体操等项目的学习任务,很多学生对这些项目感到枯燥、乏味,并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师应在立足于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创新,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需求,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感兴趣的体育运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提升课堂效率的保障,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有意识破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式”、“比赛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的竞争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为学生烘托出一个舒适、宽松的学习氛围,或者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会对学生的终生产生影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文中很多观点都是我个人的见解,在小学体育教学方法创新方面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相关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