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民众思维假象及应对策略

2020-12-07 23:20
山西青年 2020年4期
关键词:假象防灾减灾

孙 莹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0

近年来,随着防灾减灾救灾监控技术和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信息传达能力不断进步。然而,一些地区的信息虽然及时传达,但实际的工作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部分地区群众对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不够重视,拒绝接受政府撤离避险指令。究其原因,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达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民众思维常常受到“四种假象”的影响。

一、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民众思维假象

民众思维中的“四种假象”是指“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该理论最早由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用以论述和解释信息传达效果不佳的原因,后被国内外学者不断丰富其外延,进入社会心理学和公共管理领域,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有具体的表现。“种族假象”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危险往往不是从自然的角度,而是从个人的主观角度。这是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思维假象。灾害风险区域内的居民只有见到灾害出现在眼前才真的觉得自己有必要撤离,所以部分居民得到政府的疏散通知后置若罔闻。“洞穴假象”是个体会遇到的思维假象,个人思维基于自身的个性、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甚至偶然情况而对事实做出错误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个人的洞穴不同,产生假象的原因也不同。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少部分居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听从政府的指示。“市场假象”是由于假信息甚至用语不准确而造成的理解偏差。部分居民由于个人某些不良情绪,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捕风捉影,制造谣言,以讹传讹,不断夸大事实,过度解读事实,进而煽动民众情绪,这往往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剧场假象”是指人们被虚构的因果关系吸引,相信某些不切实际的认知方式,如阴谋论、迷信思想等。这通常会滋生谣言,产生不信任感,严重情况下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以上四种假象都造成了政府有效信息无法正确传达。其造成的危害,在防灾减灾救灾的实践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从群体意识的角度分析民众思维假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防灾减灾救灾中的民众思维假象成因分析

民众的“四种假象”来源于个人和全体的社会感知,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社会现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民众的思维假象会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民众的思维假象的源头进行分析和疏导十分必要。

(一)民众思维假象的心理学源头

“种族假象”源头在于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无意识”。主要表现为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对违规事件的集体参与。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如果不愿听从政府疏散通知民众达到一定数量,那些对疏散举棋不定的居民很可能选择不撤离。集体行为加强了民众在错误选择上的信心。“洞穴假象”则与从众心理相反,是一种个人极端心理的体现,强调个人及家庭的独特性,如:村中的养殖大户,没有儿女且年龄很大的老人等。他们片面强调自己状况的特殊性而拒绝接受对普遍民众的指示信息。“市场假象”源于民众的对未知的恐惧心理,为更坏的情况进行推论和猜想,这在信息公布不及时的情况下尤为普遍。“剧场假象”则源于民众倾向闭合逻辑的内在心理习惯,对于一些无法用简单因果解释的内容,人们习惯用有限事实发生的偶然因素进行解释,以求在思维中为缺少解释的内容找到一个闭合逻辑。这为民众在不能了解复杂系统之时,提供直接的因果关系。“雨下多了,是因为去年没祭拜龙王。”部分灾民希望利用盈余的资金来修庙,而不是完善防灾设施,这类思维假象会让政府的工作受到一定阻力。另一些民众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不愿公开反对某些迷信活动。

(二)民众思维假象形成的外部因素

分析民众视为假象的外部因素,主要从信息、计划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信息作为应急工作中的重要因素,是民众思维假象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在缺少信息的危机环境中,民众更容易产生四种思维假象,相反,信息的及时公布可以减弱民众的负面心理影响。第二,明确的应对计划对于民众的心理稳定十分重要。缺少目的的行动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进而加剧思维假象的形成,同时,恶化危机的社会环境。合理有效的预案可以为民众提供明确的行动方案,使民众在行动中减少产生思维假象的形成。第三,救援行动的方式和方法也对民众的思维假象有重要影响。及时有效的救援措施会让民众受到鼓舞。救援人员的行动效率和态度都会对民众心理造成影响。处于危机中的民众比平时更为敏感,一些细节关系到民众思维的走向,良好的氛围会让民众减少思维假象的形成。民众思维假象的外部因素与政府进行灾害救援实际效果关系密切。和内部因素相比,外部因素更易直接改变民众思维定势的方式。

三、应对民众思维假象的工作策略

(一)应对“种族假象”的工作策略

针对“种族假象”尤其是“群体无意识”行为,加强地方政府公信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要求基层干部团结民众,树立威信。而获得民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的“民众路线”的精神。这要求基层干部,把人民民众的利益放到首位,切实遵守《突发事件安全法》的规定,把保护人民财产安全落到实处。人民干部时刻为民众着想,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民众自然会更加相信政府,从而减轻和消除“种族假象”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应对“洞穴假象”的工作策略

要解决个别民众的“洞穴假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民众反应的情况认真考虑,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加快解决。这需要平时就对个别民众有所了解,而不是在问题发生时无底线地满足。实际工作中,由于“洞穴假象”不愿配合工作的民众,主要是由于某些偶然的情感因素,因此应对“洞穴假象”也可以采用情感为主的沟通形式,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这同时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把保护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三)应对“市场假象”的工作策略

由于信息传递不准确造成的“市场假象”,可以通过规范通知形式,部分地区因地制宜,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为民众提供有效信息。在救灾过程中重视出现的谣言,及时通过各种媒体手段进行辟谣。另外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不同阶段相关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谣言没有孕育的土壤。目前,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为信息公开提供了技术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和运行当地的权威信息公布平台,让更多民众参与其中,这也为打破“市场假象”提供了条件。针对灾害过程中的民众“市场假象”,地方政府用提升信息发布频率,及时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四)应对“剧场假象”的工作策略

针对少数地区还存在的迷信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剧场假象”,需要地方政府发挥我国政府的政治优势,以地方党支部为主导,进行科学普及,做好政治宣讲工作,用事实和科学让迷信民众从根本上破除“剧场假象”。此外,政府与民众及时有效的沟通需要拓宽信息反馈渠道。使群众能够尽快的形成利益诉求的闭环。为了让民众了解防灾减灾救灾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可以组织学校学生及村民参观气象、水文预测站点,并进行专题讲座应急演练。自救互救和紧急避险知识的普及会使每名民众都成为事实上的防灾减灾救灾预警观察员和救援者。

猜你喜欢
假象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扫街人
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