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立
辽宁理工职业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2019 年9 月2 号,传来一项令全国“体育人”欢欣鼓舞、振奋不已的好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到2050 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纲要》的发布,让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国家意志、人民意愿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对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从全面提升高校体育的构建、上好学校体育课、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为中华体育强国梦作出贡献。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不断地探索调整,其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大多数高校都非常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每周保持一到两节的体育必修课程和丰富多样的体育选修课程成为一种常态式的课程设置,但与此同时,我们的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矛盾。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基础必修课都以长跑、体操、跳远等内容为主,选修课则大多设置了包括羽毛球、足球、排球在内的球类运动,以及其他常见的如体操、瑜伽等课程训练。但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成效存在很大不同,东部地区早已将游泳、击剑、拳击等体育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之中,有些甚至纳入必修课程,但西部地区却远没有这样良好的条件,教学场地、器材配备不足,以及明显的投入不足,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体育教育质量。
其次,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为体育课堂教学,其外溢作用不够明显。大多数学生不但不重视体育课,没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能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而且不能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在学习科研活动中体现体育精神,学校整体也较为缺乏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要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理念和方法。本文从以下方面入手,提出一些切实建议以供参考交流。
新华社最新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 年下降,这一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反思。面对这样的情况,2019 年1 月,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在南京地区普通高校试点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将“体测”与毕业、成绩相挂钩。此举实乃无奈之举,却能够立竿见影的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我们教师要发挥等级证书制度的杠杆作用,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各种体育资源,创新锻炼方式,增加锻炼时间,提升校园体育活跃度,浓郁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要知道,将有效的方法设计施于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老师,当我看到纲要的时候,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出全民体育、全民健康的全面小康社会图景,但也会思考一个问题——体育强国之大厦的根基在哪里呢?其实在于学校,在于学校体育。只有培养好学生的体育素养,才能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基础。尽管目前体育课程设置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课程的调整和完善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以基础的体育课程为根基,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这需要我们在备课环节和教学实施环节多下功夫,不是简单地跑跑步、做做操就上完一节体育课,而是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如踢一场友好足球赛、上一节篮球观摩课等,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从而真正让每一节体育课都有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谋划、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随后又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国家大的发展战略指导要求全体学生学好体育,爱好体育,学会观赏体育,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这是体育文化勃兴、体育产业发展、体育竞技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一线体育教师,我们深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抬头仰望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脚踏实地做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