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我国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亲和度和针对性,确保思政理论课程和其他科目协同开展,在教育育人的整个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但是就现阶段的情况来说,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都是孤军奋斗,思想政治课程往往被孤立。高等院校需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将思想政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协同效应,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同步发展。真正使高校课程发育教育育人的功能,将思政充分融入教育中,实现潜移默化教育育人的效果。
(一)我国的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和使命是在教授知识和答疑解惑之前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表明,教师的职责绝不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格,怎样才能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1]。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在自己学有所成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二)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高校的学科专业逐渐细化,这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建设学科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急于求成、过度追求短期效果,使得专业学科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各学科的教师之间没有进行交流,甚至还存在相互排挤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塑造学生人格,因此不仅仅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体现,应该渗透到高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要重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人文价值,从而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同时进行人文教育,既能学到专业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素养和政治觉悟。
(三)高校的课程体系会全面、多维度的将所有课程进行组合,将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推行过程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教育育人是整体性工程,及要求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做好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建立高校的党组织、学工部门、分支院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联动机制,使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协同发展,完成全面育人的目的[2]。同时这个过程中还要拓宽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网络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的领导和党委要积极引导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推进,提供优质资源保障课程的配备,校长和党委书记可以亲自讲授相关主题的特色课程,跟进时代的步伐,对大学生之关切进行回应。实践证明,特色鲜明的高校如果党委能够积极领导,那么就能确保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稳定推进,如果领导不重视,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因此高校要将党委书记作为最高责任人,助力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强化教学研讨、监督和检查工作,形成统一共进的工作格局。
(二)高校想要确保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必须要确保落实各项工作,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由高校党委带头,各相关部门作为有效的联动及时,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在推进过程中关键环节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需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将思政教育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为了提升教师的工作力度,要利用一定的奖励措施激励其工作积极性,例如评定职称、评选先进等,同时还需要制定惩罚标准,避免教师不作为。完善监督保障机制,课程思政的推进以及确保沟通渠道的通畅,都需要监督保障机制为基础。
(三)高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3]。鉴于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教师独立完成,形成了现在的无教育教学。因此想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认识。各专业教师应该明确认识到,并不是在专业课程完成后再进行课程思政、开展思政教育,而是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技巧,潜移默化的完成课程思政。目前高校的专业教育极为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利用实践课题,讲解学科现在的发展情况,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教师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利用新型的、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学科实现无缝连接,能够对不同时代、阶段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进行全面的掌握,确保建立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以现代为基础,展望未来发展,促进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
从思政课程发展为课程思政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积极改革,在整体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很多高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也应该深入探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交流分享,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