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忠县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4100)
中国传统文化伴随着中国历史产生和发展,其中主要包含着特有的民族精神、道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促使学生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色彩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精神、思想、观念的集合体,蕴含了该国家和民族的道德和精神标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象征,也是最大的精神财富,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在中职教学中,学校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肩负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而渗透传统文化最好的学科载体就是语文,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职教育正是中职学生发展的最关键时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让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进而为学生步入社会、促进良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发挥了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缺陷,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眼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因此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语文教师应该喜爱自己的职业,在教育教学中精益求精,课上和课下都要专注于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传授知识和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语文教师要发挥工匠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中,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藏着传统文化的素材,语文教师要耐心研究、善于挖掘,然后根据教材有效融合传统文化教育和中职语文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人格。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不断扩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也是多样的。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这一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方式,让学生在多元的信息渠道下感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教材为中心,依靠互联网搜索相关的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供学生欣赏和学习。如《国家宝藏》这一类文博探索节目,融入了大量音乐剧、民族乐器、舞剧等艺术手法,独具创新的制作方式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很好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是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也是拓展学生语文视野的重要渠道。教师除了向学生扩展传统文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外,还可以引导他们主动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强化语文知识,比如以小组的方式每周在班中分享传统文化故事,推荐他们在不同平台上搜索经典著作进行阅读。采用这种方式,学生需要通过合作交流设计课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语文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此外,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等信息工具,学习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在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进行传播,多元化实现和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创造出大量的词诗歌赋,并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些诗词歌赋中,不仅构词优美,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借助朗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体会诗词歌赋中的含义,并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文化。因此,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加强朗诵教学。针对文言文,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名句、名段等,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针对一些诗词则应要求学生进行记忆等。在具体进行朗诵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教师还可以变换诵读的形式,以吟诵的形式进行。吟诵是学习经典时候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结合古文的文体,按照“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依字行腔”的原则,使得吟诵更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等,进而使得诵读更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感悟也随之加深,进一步了解到背后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陶冶情操、内化行为等。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传承和发扬,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如何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是老师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