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香花
(山东省茌平区实验中学,山东 茌平 252100)
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领域研究范畴,从交际的角度对人类心理发展进行研究,又称其为“正向心理学”。在该视阈下,主要包括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关注人们主观幸福感、探索人类美德和人格特质、将品质与社会环境相联系,提高社会责任感,倡导人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在教育领域,此种心态是一种正向学习态度,也是当下青少年在学习中缺乏的心理。相关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对学校教育有非凡的意义。为此,以下重点分析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主动性是现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匮乏的心理因素,也是新课标改革重点强调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与热情,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单一化、程式化弊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培养积极情绪。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来看,与学生性格品质发展息息相关。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正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表现。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积极学习态度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言,及时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彰显不同个性,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养成从不同角度或层次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历史是对过去真实发生事件或现象的概述,具有不可逆性和事实性,内容涉及比较丰富,承载着批判性功能,经常会用到辩证思维。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人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正面因素,用积极的态度分析不足和局限方面,避免将学生带入过去消极的困境中,影响学习态度和激情,造成错误的历史观念。以“洋务运动”一课教学为例,为了避免向学生传达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影响对学生积极情绪和心理的激发,教师可以重点挖掘洋务运动中在教育、军事和科技方面做出的努力,展现当朝官员在逆境中求发展的决心和勇气,散发积极的层面,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事件,学生心理更加乐观向上。再比如为“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而自请前往的王昭君;历经数载“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虽“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却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好河山,开创我国游记文学的郦道元……让这些古人的行为与学生的心连接起来,感悟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积极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坚强不屈,在重重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奋勇前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及为国为民的毅力和决心。
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一个问题就是一场探索。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方式和学生答题情绪密切相关,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途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兴趣是重点强调因子,一方面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关,另一方面是学生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是促进积极性心理渗透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注重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过于简单无法引起学生重视,不利于思维发展;过于复杂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回答与探究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有效的问题设计需要遵循层层递进原则,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逐渐调动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从平静过渡到积极。问题内容尽量避免消极因子的出现,体现积极性语言艺术,充当积极情绪的种子,引导学生用正向心理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情感态度的检验。要想获得积极力量的发展,在评价中要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情绪体验。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要适当合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激励作用,增加积极体验。首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技巧实施评价,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路回答,肯定学生合理的学习方法。其次,评价要因人而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析其付出的努力,不主张批评性教育,强调鼓励性、欣赏性教育,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情绪体验。最后,注重整体性评价,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强化成就感,培养集体荣誉感,促进积极学心理的渗透。
结语: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强调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叫做正向心理,对学生学习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促进积极心理学更好地渗透,教师要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