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07 16:51:38张杰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张杰

(河北省滦州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河北 滦州 063700)

对于我国的乡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能够有效地免除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老有所依和老有所养,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参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其资金的筹集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监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水平,有效加强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和措施进行相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下文内容,希望为同行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价值。

一、存在问题

(一)由于资金筹集难度较大

对于养老基金而言,其筹集是保证乡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以及集体补贴等方式,但是现如今的农村地区中,资金在筹集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经济来源主要是耕地,自身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并且不是很稳定,基本上都应用到日常开销中,自身缴费能力存在着不足,无法促进其养老基金的有效筹集。此外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政府所提供的财政补贴也存在限制,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后,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受到影响,难以为养老金的筹集提供出相应的保障。

(二)由于监管机制并不是很完善

对于乡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使用和运营而言,要具备比较完善的监管机制,但是现如今农村地区的监管机制不是很完善,无法促进其乡镇居民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地区实施这项制度时,依然缺少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工作则通过临时工作组进行负责,存在着经验的不足和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其养老保险筹集和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此外在养老基金运营的时候,也没有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制,没有和审计工作相互的结合,基金的信息透明程度比较低,这时容易出现养老金冒名顶替和虚假报告等问题。

二、措施

(一)提高资金投入和完善法律制度

根据现如今多数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基础资金不充足的问题,政府部门要提高对这类资金的投入,根据其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最大程度上帮助经济劣势地区的农民参保。在有关法律制度进行制定时,需要对农村地区养老保险转接中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有效的明确不同地区的农村人口保险转接措施,通过上层的法律体系,统筹地设计出解决农村地区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异地管理问题,最终可以更好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异地参保。在此之外,还要将农村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信息能够直接纳入社会信息管理系统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参保人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正常的进行参保业务工作,对于现如今的农村失地农民和村干部等不同类型的群体,则要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中,使其能够更好地保证每类型农村群众养老权益。

(二)完善参保制度

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制度而言,必须要推动养老金待遇和连续缴费年限相互挂钩的方式,这样能促进农村群众可以持续的参保,提高其养老保险的延续性,根据其每个地区的政府财政补贴情况,要制定出合理的不同缴费标准,同时完善补贴的规模,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梯度化的补贴方式,积极的引导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缴纳不同程度的参保费用,保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的提高群众自身的积极性。对于现如今的基础养老金,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分结合农村人均收入情况和养老金的计算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基础养老金,这样可以积极的引导农民对养老保险产生一定的信心,促进其农民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提高服务的管理水平

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如今农村养老保险服务数量持续增多和政府服务人员无法满足现状的矛盾,需要迎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养老保险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市场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同时在缴费和参保人的资格审核以及待遇发放时,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合理的应用社会力量做好业务办理工作,使其能够全面扩充养老保险的服务力量。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其它综合因素的影响,农村的养老保险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通过充分的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提高基层服务的水平,最终能够更好地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得到有效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