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海戏未来发展的浅见

2020-12-07 16:51:38徐秀荣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徐秀荣

(江苏省淮海剧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加强与新兴文化方式的交流与合作

戏剧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与新的文化方式相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收益,戏剧与广播、电视、互联网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的数量。虽然这些新型文化生活方式在与传统的戏剧争夺观众资源,但我们可以探求其中的和谐发展之路,谋“双赢”。比如,与电视台合作,定期播放淮海戏优秀剧目,介绍剧情,教学唱专题节目等,扩大影响,吸引观众。

二、牢牢把握为群众服务的大方向

戏是演给人看的,戏剧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剧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剧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如淮海戏《拾稖头》《催租》《回娘家》《赶集》《四告》《三拜堂》《豆腐宴》等令人久看不厌,长听入耳,精神振奋。

三、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人才匮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质结构不合理,民间的传统戏曲文化已趋于衰退甚至丢失,出现了人才断层以及后继无人的困难境地。目前,地方剧团青年演员很少,已经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培养人才,要从乡村基层抓起,才能发现人才。

(一)开展基础性教学,培养淮海戏曲传承人

有艺术学校的县可以开设中专班,学习“唱念做打”基本功,为省市县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县职业技术学校、各小学等学校开设淮海戏曲教学内容和培训班,普及戏曲知识,发现和培养新一代戏曲小苗。县文化馆每年举办淮海戏培训班,分批培训学员。各民间文艺团体广泛开展师徒帮传活动,提高业余演员的专业水平。泗阳在幼儿园培养儿童演唱淮海戏这个做法应当广泛推广。

(二)鼓励群众性活动,提高淮海戏参与面

广大社区利用广场、凉亭、路廊等场所组建淮海戏曲文化角,吸引爱好者参与,使自发性的传唱活动成为城区的亮丽风景线。要鼓励民间“草台班子”发挥运作灵活的优势,长期活跃在城乡的简易舞台上,带动大批戏迷加入品戏、赏戏的队伍中来,县里视演出情况给予一定的场次补贴。

(三)优化配置人才资源,进行人才资源整合

结合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农村民间戏曲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建立与完善农村民间戏曲艺术的机制、政策与制度体系,优化农村民间戏曲艺术成长的软硬件环境;结合部分地区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培育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民间戏曲艺术人才队伍,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民间戏曲艺术人才和团队。

(四)组织经常性展演、比赛活动,扩大淮海戏地方影响力

县里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为淮海戏展演尤其比赛提供舞台,把戏迷演唱会、淮海戏曲汇演成为广场文化的盛事。

今年省淮海戏研究会成功地举办了首届淮海戏演唱大奖赛,专业和业余选手得到很好锻炼,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今后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大奖赛的组织形式和举办方法,真正能够赛出艺术高超的新人才,赛出吸引观众的新剧目,赛出甜美圆润新曲调,赛出广泛传唱淮海戏的浓厚的社会氛围。建议三点:一是总结吸取大奖赛经验,坚持把大奖赛办得更好;二是协调苏北五市联办大奖赛,扩大规模,争取更多选手参赛;三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作为大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发展繁荣淮海戏艺术抓好关键。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关键在于人才,搞展演比赛是发现人才的有效措施,应该坚持抓好。首届淮海戏大奖赛59人参赛,20-30岁的只有4人,仅占7%,31-39岁也只有10人,占17%,41-50岁的27人,占46%,50岁以上的18人,占30%,青年太少了,只占24%左右,而中老年占76%,这说明淮海戏在人才传承上面临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呈现出后继人才匮乏的现象。因此,在以后举办的大赛中,对以市、县文艺团体组织为单位的参赛人数,应当明确年龄结构比例,让更多的青年少年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艺术才能,以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