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融 芦 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格局风云际会、矛盾迭生——英国脱欧引发连锁反应,中东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日韩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特朗普四处引战,加之世界经济连年疲软和人口结构老龄化、超负荷的持续影响,“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面对波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深化改革的双重压力,意识形态安全是防范“和平演变”的重点。[2]唯从世界中结合自身者,终成一物。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锻造意识形态安全生力军的战略保障,面对危与机,要精准把握“变局”,防范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合理规划工作。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要从教学主体、客体及教学模式三维度为抓手进行改善创新,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极大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充斥着大学校园,随之也带进门来一些西方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尚不具备完全的辨识能力。正因如此,高校要帮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充分发挥其价值观树立和引导功能,通过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结合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以培养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首先,从认知层面应一以贯之地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效性,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固有认知;其次,结合“大变局”教学方式创新,以信息化手段打破以往的窠臼,带领学生在思政教学中亲身领略中国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后,配合热点事件和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明晰西方的价值观念。多角度提高学生主体的思政教学认同感、获得感培育。
较之以前的“变局”,世界正在踏入数字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纷至沓来,而思政教育的思维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应顺势而变。传统思想教学沿袭了任务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极大抑制了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首先,要将信息化思维与大数据观念融入思政教育中,在整体规范化教学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特性的群体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模式;其次,依托新兴技术手段,深度充分挖掘海量数据,清晰展现个体的思想动态与行为特征;最后,借助信息科技推送出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将线上、线下结合,极大优化资源的配置,切实提升了思政课的授课效能,为推进“大变局”下思政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一种可期待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路径。[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大课堂”和“小屏幕”的翻转教学早已不再新奇,随着5G 时代的临近,浸入式混合教学已不再遥不可及。要充分运用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工具以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体验式”环境中获取知识,通过认同感、获得感提升兴趣,新颖、独特的氛围让教与学变得更轻松和有趣。学习过程自然由被动的填鸭变为主动的获取,效果更佳。总体来讲就是思政教学形式的改革和探索始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与教学内容相协调,一切为教学内容服务,最终形成一种新时代背景下“寓教于乐、育人于形”的思政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