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高远,赵桐
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天津 300300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而其中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新时期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有必要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而通过课程化建设,构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矩阵,是较好的一种办法。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的陈蕾研究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的意义[],桂林理工大学的莫媛等人把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部分进行了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针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多角度系统化的课程化建设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研究了基于“四个课堂”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的理论意义和必要性,并探索构建了涵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是指,将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中的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工作,分模块按照课程理念、课程规范和课程要求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对此,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尽可能覆盖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各项需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支持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基于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化建设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开展学生工作的各类人员可通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使学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为可视化、更有显示度、更具评价性,使得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隐性教育显性化,碎片化教育系统化,辅导员日常教育专业化[3]。
四个课堂是指课程实施的四种形式。课堂教学是第一课堂。课堂学习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因而成为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在上课之余,名师讲座、文体娱乐、党团日活动、社团组织活动,这些都可以纳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是“第三课堂”。走出校门,走进工厂、社区、部队、农村等,积极参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各类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网络世界是“第四课堂”。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覆盖面,灵活的互动性,使得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帮助学生扩展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立体化矩阵化教育的今天,四个课堂的协同开展,更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
习总书记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四个课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化建设,不仅能够发挥“四个课堂”联动的育人优势,而且能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的部分标准化,隐性教育的部分显性化,从而系统化、科学化地提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考虑到课程建设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针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建设的主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和收回有效问卷347份。在“思想铸魂”主题学习中,51.7%同学希望在课程中观看经典电影重温历史,参观爱国基地、博物馆、纪念馆,来提升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和责任担当。在“精品文化”主题学习中,82.6%同学希望在课程中开展文化分享会,邀请专家讲解民航文化、民航知识来提升治学态度。在“自我管理”主题学习中,有95.7%同学想通过邀请高年级学长或者优秀毕业生做相关自我管理的经验分享会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科学素养”主题学习中,有89.2%的同学想通过竞赛的相关培训会、邀请老师讲座、参观实验室等形式来培养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在“卓越工程师之路”主题学习中,97.5%的学生想邀请在各大企业工作的优秀工程师对未来就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进行介绍分析,并邀请一些中欧学院即将毕业的优秀工程师代表、组织以分享学习经验来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和职业发展意识。
结合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学生七年一贯制的培养体系和多元化、系统化的培养目标,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块进行了课程化建设,包括自我管理、思想铸魂、文化精品、学术科技等4门基础课程和卓越工程师之路1门专业课程,总课时为144课时,包含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综合素养、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能力、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在课程化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打破四个课堂的界限,打破学年界限,将学生工作的课程化建设跨越四个课堂,跨越学年,进行了整合,真正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体系。
其中自我管理课程在第二课程中包含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等;在第三课堂中包含“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主题调研实践;在第四课堂中包含适应大学生活相关网络学习。思想铸魂课程,在第二课堂包括爱国主题教育及相关活动、党团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在第三课堂包含“社会发展”相关调研实践、“感恩”相关调研实践等;在第四课堂包含青年大学习及思想教育相关主题学习。文化精品课程,在第二课堂包含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活动、外国文化相关活动等;在第三课堂包含文化相关调研实践;在第四课堂的内容文化相关网络学习等。学术科技课程,在第一课堂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在第二课堂包含校院两级的科技类活动、专业科技竞赛;在第四课堂包含电子机械材料等专业课网络学习等。在“卓越工程师之路”课题学习中,在第一课堂包含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二课堂包含大学生涯适应性教育讲座、团队合作与心理调适教育等;在第三课堂包含企业管理与文化主题实践调研、职业发展主题实践调研等。
每门课程按照其课程实施方案中四个课堂的课时分布,按比例将各部分的考核分数相加得到最终的课程成绩。对于第一课堂+的部分,按照专业课授课的要求进行点名签到,并在结课前进行知识内容的考核;对于第二课堂的部分,按照活动参与度进行考评,并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多更丰富的活动以备学生选择性参与,并设置最低参与的标准;对于第三课堂的部分,根据调研或者实践的报告和获奖情况进行考评;对于第四课堂的部分,根据学习时长,以及部分规定性网络学习内容的学习情况等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