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师范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制定的法律和人们普遍认同的规则,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守法律、讲规矩是保障社会运行的重要条件,是社会进步和人才成长的客观需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年人的成长成才必须守法律和讲规矩。目前,大学生具有的法律观念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不匹配,另外规矩意识淡化现象日趋严重,与以德治国相分离。因此,高等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法律观念和规矩意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规矩”一词,在传统文化中,“规”和“矩”分别指校正圆形、画圆形和校正方形、画方形的工具。随着时代和语言文字的发展,现代以来,规矩多指全体社会成员或各领域从业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或根本标准,包括法律条文、政策法规、道徳准则、文明素养等。
“守法为官,一生平安;守法做人,清白本分;守法处事,达理明志,守法致富,根基稳定”其中的“守法”是指遵守法制。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法制”是我国古代已有之。在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不一样的。其一,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其二,法制是指一切社会人员都应该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其三,法制不止包括法律观念,还包括法律的实际、监管等。
以上可以看出,法制和规矩都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使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首先,两者具有包含关系。可以说规矩的含义更为广泛,规矩包括法律法规、道德、规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守规矩必须遵守法律;再次,两者具有互补性。法律制定的主体为国家制定,是得到国家认可的行为规范,对公民的各种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的外延是一种社会规则,法律的内涵则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制具有强制性,可以弥补规矩缺失带来的后果,是社会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规矩比法律的要求更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因此,将法制观念和规矩意识一起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公民的一个道德体现,它使得人们对法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以此使得公民守法意识得以提高。一旦公民法律知识弱化,就失去了守法的可能性。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媒体、教师讲授、家庭影响、负面新闻教育等途径获得,很少有自主学习法律或者有专门的方面让同学们了解法律,导致“法律与我无关”等心态出现。正如利用微博等社交媒体为满足自己一己私欲,在网络、报刊肆意传播某些虚假信息,最后公开道歉,并受到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次数达到500 次以上,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没有法律知识,将难以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做出违法行为。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法律知识的必要性。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点与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多指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认识和态度。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以至于对法律相关知识了解不到位,产生错误观点,对法律处于不信任状态。公民的法律意识观念主要体现为公民能否自觉地遵守法律、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地维护法律法规的崇高地位和法律的尊严。现如今,大学生是违法犯罪者主要的目标群体,主要原因是思想单纯、手里有钱、法制观念淡薄。比如,日常找兼职受黑中介诈骗学费、网络刷单导致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遇到不合理消费时忍气吞声、工作或兼职时不签署合同或协议遭受不合理待遇、深陷校园贷无法偿还而自杀身亡等等案例屡见不鲜。大学生对法律的态度比较消极,大多数认为只要自己不触犯法律,法律便与自己无关,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地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轻视了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放弃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遇到侵害时,将法律抛之脑后,采用报复等手段来讨回“公道”,最终导致违法犯罪的事实发生。可见,提高大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性。
3.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上升
法律具有指引的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缺少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目前,大学生犯罪率上升,但大学生犯罪率要远远低于其他人群,从犯罪手段、情节和危害结果来看,大学生犯罪大多数属轻微刑事犯罪。比如,高校时常会有本校学生盗窃事情发生;“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已成为流行语;辅导员经常协助警察处理大学生醉酒打架或扰乱治安的事件;代写论文、论文抄袭的事件比比皆是;大学生当黑客干扰服务器、破坏网站或传播网络病毒。大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一旦犯罪,对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是极大的,使得社会相关舆论增加。所以,高校应及时预防大学生违反犯罪行为。
1.自我约束力不够
如今的大学生,大学教师通常会用“不好管”来形容。而所谓的“不好管”就是学生不守规矩,完成不了大学生应尽的义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自我约束力不够。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利用上课学习的时间做让自己当下觉得舒坦的事情;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甚至“批判”学校“管的太多”,没有耐力去遵守学校甚至社会的规则,经常处于随心所欲的状态;不遵守社会公德,随手扔垃圾、破坏公共物品,没有约束自己不合理行为的意识;充分享受“言论自由”,经常没有根据地发表不当言论,成为“键盘侠”,与父母交谈的话语及态度没有约束性,与父母争吵司空见惯;生活作息不规律,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中午起床、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从不控制自己偷懒的欲望;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都是依靠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在约束,如果仅靠学生们的自觉力,大学校园将变成一个嘈杂的社会。
2.纪律观念不强
纪律和规矩都是规范社会的运行。“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而纪律观念不强现象对大学生的成长确实不容乐观。上课守时困难、吃零食、聊天、睡觉;学校的集体活动不参与或参与状态涣散;为了入党、考试及格等自身利益利用不正当手段贿赂老师;各种类型的考试都存在作弊现象,忽视考试相关制度的规定。新时代青年具有新的的时代特点,他们追求自由,相对性对纪律的重视度减弱,造成纪律观念不强的现象。
3.价值观扭曲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价值观念十分薄弱。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方向,大学生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极大。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互联网的高速传播让大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学校的文化知识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原生态家庭的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极大影响。错误的荣辱观导致大学生盲目跟风,好与坏的标准概念模糊,导致以下几种现象:专心读书的学生成为异类,同学们讽刺的对象;遵守纪律的学生成为“不合群”群体,原因是没有和其他同学成为反抗阵营;当学生干部的目的不是锻炼自己,主要是评奖评优;穿名牌、看电影、处对象是大学该有模样;“不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流行语;大学生活只要不挂科就是万岁,所以偶尔逃课是可以的;以上价值观的出现,让同学们将规矩意识抛到脑后。
我国近几年的中速发展,让国民的视野开阔许多,信息化的时代使得各种 APP成为大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在互联网上同学们了解全世界的信息,这样,便会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比,诞生了“别人家的老师”、“别人家的大学”、“别人家的男朋友”,看似是言语上的调侃,殊不知这些对比已渗透在大学生的意识中,他们仿佛看透了一切,而事实是他们看到的是假象。再加上从众心理的作祟,很多学生开始模仿不良行为,以突显追求自由。社会环境的变化、标准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的规矩意识欠缺。
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接受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主要来自于网络、大众媒体、课堂、家庭的耳濡目染等途径。大学目前,最主要的是对专业教育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所占的比重较少,而法律知识教育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的唯一渠道,教授本门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老师而非法律专业的老师,教师本身法律知识不足,讲解较多的只是思想政治内容。可见学生接收的效果会不佳。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导致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弱化的原因之一。
“没事,有奶奶在!”这句话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常常出现,这也使得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更加“得意”。孩子在生活中常常被人们称作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而在家里常常被家长当作宝贝。的确如此,现在大部分孩子家里的直系长辈就有至少六位。家里的长辈对孩子更是爱不释手,从此诞生了“隔辈亲”这句话。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孩子从小缺失了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家人众说纷纭,他不知道规矩是什么,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长大后也很难再培养出来。如果人们的意识里有行为标准,他便会守法律讲规矩,一旦缺失规矩意识,法律也很难遵守。除此之外,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学习和成绩分数,考试分数高于一切,在家父母监督学习,在学校老师监管学习,孩子就像是被困在笼中的小鸟,渴望自由的飞翔,一旦进入相对比较自由大学,在需要自主学习、自由安排时间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疯狂的放松,直到大四毕业,这种自我管理能力差的现象甚至会持续到工作中。
如今,高校承担着教育学生的重任,毫无疑问地需要在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上下功夫。学校需要将此项工作作为课程改革的重任,重视智育的同时兼顾德育。大学生无论有多高的学识,一旦目无章法、触犯法律犯罪都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如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法规观念,首先就需要让大学生了解法律,知法其次才能守法、用法。大学生开设法律法规基础课程,教授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规矩意识,需要学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定并落实下去。从班级、学院、学生工作处再到学校层面,如果严格管理学生、奖罚分明,相信学生是逃离不了制度的制约。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采访中曾说道:家庭教育是真正的教育的根本。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行为,家长一些微不足道的行为,都会从某些方面对孩子造成深刻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导师,家庭的教育影响孩子一生,家庭一个合理的教育方式所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比家庭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所教育出来的孩子强许多。《变形记》这栏节目,本质无非就是,从小缺少关爱,良好教育的孩子,慢慢叛逆,肆无忌惮,以至于家长无法管束。如何提升大学生规矩意识,需要家庭合理的教育、管理,其次孩子父母与学校相互配合,了解孩子动态。家长的教育,加之学校教师的严格要求,相信学生的规矩意识一定会有所提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思想教育起着优越性,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再睡会”、“懒得动”这类话在大学生中出现频率远远胜过“走,学习”此类。的确如此,许多大学生存在懒惰行为,这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消极的社会环境会严重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导致大学生各种不良风气的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弄虚作假等。其次,消极的社会环境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使其生活迷茫,不思进取。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规矩意识,就需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规矩意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