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雯
(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99)
在探讨中国当代国际法治观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明确“何以中国”。首先,就就中国在国际社会所处的地位而言,中国是一个亚洲大国。这决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上那些欧美大国有着不一样的立场。其次,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地理上,它占有相当大的领土和海域;且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另外,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政策也将对世界经济的整体步伐和发展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中国提出的国际法治理念和对国际法的认识和建议,可以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最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中国的国际法治观念进行探讨和分析是必要的,是符合国际社会现状的。
习近平国际法治思想。习近平的国际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大局观和时代性。他以开放的世界视野看待中国自身的法治建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发展与全球治理的关系。首先,习近平的国际法治思想高度重视主权平等这一国家间关系的最重要原则,认为主权平等在国际法治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各国不应互相干涉内政,应坚持自主选择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在国际合作中享有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和平等规则。习近平主张在主权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共治原则和普惠原则,即世界的命运必须掌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世界的事务必须由各国政府和人民来讨论和处理。多边参与全球事务应反对”一国独大”或”几方共治”,特别是应维护和提高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现有多边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中国致力于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与和平稳定,但绝不允许主权和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另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治理和国际治理两大任务出发,全面把握国内国际形势,推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良性互动。在全球化时代,国内层面与国际层面的界限趋于模糊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的价值取向和政治智慧高度统一,以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国内两种规则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已成为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习近平的正义观和利益观的一部分。正确的正义观和利益观首先是为了国际关系中的“弱者”——发展中国家,中国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把自身的发展和利益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利益联系起来,体现了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追求国际公平正义的南南合作新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使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和平衡,应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中的代表性、发言权和监管权,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性。其次,正确的正义利益观还包括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基本秩序和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沟通,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法治的价值取向上将有更多的理念和共同话语,法治权力的同一性将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强调主权独立,反对干涉侵略。国际法是国与国之间的规则。国家之外,没有国际法的立足之地。尽管在国际社会的未来体系中,通过不断的变化,有可能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体系,从而导致法律和国家的逐渐弱化甚至消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仍然不会发生。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家自身存在的意义,不能像一些西方政府和学者那样一厢情愿,满怀理想主义地倡导世界法律、全球规范,不能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片面地认为所谓的“全球共同价值观”就要求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
动互利合作,寻求互利共赢。中国的国际法治理念特别强调互利合作。所谓的互利合作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一切合作都必须建立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援助也必须对我有利,不可能采取对我有害而对他人有利的合作方式;其次,这种合作也必须对对方有利,这是对方能够参与合作并保持合作态势的重要前提。如果一种合作只有利于一方,而另一方只有损失,那么这种合作就不会持久,并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互利共赢、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法律格局,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一种秩序建设思想。在21世纪,它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协商、共同努力、合作共赢的体系,这显然是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国家之间不仅仅只是处于同一框架内,而是为了互相促进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形成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